结直肠癌的“前世今生”
结直肠癌(结肠、直肠比邻,二者的肿瘤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统一称呼)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恶性肿瘤。在美国可以排到第二位,在中国也能稳居前五,并且在逐年上升。
和其他很多肿瘤扑朔迷离的形成演化进程相比,结直肠癌的发展相对来说很简单——95%以上的结肠癌都是由腺瘤性肠息肉发展而来的。
这也就意味着,只要及时发现并切除掉息肉,就可以阻断其日后恶变的可能性,进而做到与肠癌绝缘。
迟疑缓慢的发展历程
95%的患者肠癌都是由结肠息肉演变而来,从息肉变成癌要很长时间。
大部分结直肠息肉转变为结直肠癌需要经过10年以上的时间,在此期间,医生有足够的时间找到息肉,当然前提是您得让医生去找。
如上图所示,结肠息肉发展历程,5-10年演变为癌症,后浸润、转移。
结肠癌的癌前病变是指已证实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包括:锯齿状腺瘤、腺瘤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异性增生。
肠息肉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通俗的说,肠息肉就是肠黏膜表面长了一个突起的肉疙瘩。这个肉疙瘩小至芝麻、绿豆,大至核桃,数量可从1个至数百个上千个不等。
不同的肠息肉癌变程度不一样
1.增生性息肉
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远侧大肠为多,较小,直径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单发或多发。这类息肉不发生恶变。
2.炎症性息肉
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
3.管状腺瘤
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被称为腺瘤,并可进展成为癌变肿瘤。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直径多<1cm,80%有蒂。此类息肉癌变率约1%-5%。
4.绒毛状腺瘤
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
5.混合状腺瘤
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如果能早发现,早期结直肠癌治疗后效果非常好,5年生存率是90%。等到了晚期,癌细胞会离开结肠、直肠和小肠的薄壁组织,直接进入血流,可在人体内迅速扩散。治疗方式通常涉及手术介入和化疗,但效果并没有想象中大。即便在美国,晚期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也低于20%。所以,早发现早治疗刻不容缓!
怎么早期发现呢?
1.做个肠镜就可以了
由于人的肠道通过肛门与外界连通,医生可以通过肠镜直接观察到结直肠里面的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诊断误差和漏诊。而结直肠镜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结直肠癌的筛查和预防手段。
2.一开始可能只是个结直肠息肉
几乎所有的结直肠癌都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如果做肠镜发现是个结直肠息肉,医生尽早处理了,就能起到去除恶性肿瘤的目的。
虽然不是所有的结直肠息肉都会变成肿瘤,但是一般通过肠镜发现了,医生都会摘除的。
3.会有一些排便情况改变
如果有一些排便习惯改变,如以前排便习惯都正常,最近突然开始便秘、拉肚子;或者大便有了变细、变稀等变化,甚至明显的腹痛等这些,还请及时就诊检查。
所以我们必须要针对结直肠癌进行系统的体检检查。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规范的筛查体检可以再减少60%的结直肠癌死亡悲剧。
哪些人群人群应及时做结肠镜筛查呢?
1.40岁以上人群;
2.有痔疮和长期便血的人群;
3.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的人群;
4.有慢性腹泻,持续超过3个月的人群;
5.经常发生便秘、黑血便和黏液便的人群;
6.有慢性阑尾炎、胆囊炎或已切除阑尾和胆囊者;
7.长期精神抑郁、近三个月体重明显下降的人群;
8.肥胖者患肠癌的风险高于体重正常者。
如果肠镜检查没有发现问题,可以每5年再做一次。
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的病人,应做好复查。
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要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年复查一次。
一个有点痛、有点害羞,有点不太“体面”的检查,却可以换来5年左右的肠道安全,何乐而不为?
美国人是怎么降低肠癌发病率的
美国癌症研究所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发布降低结直肠癌的方法
膳食纤维:以往证据显示膳食纤维可降低结直肠癌风险,而这项报告则进一步补充,每天摄入90克全谷物可将结直肠癌风险降低17%。
全谷物:AICR/WCRF的研究首次将全谷物和结直肠癌独立地联系起来,全谷物的摄入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
运动:多运动可以降低结肠癌风险(但无数据表明可降低直肠癌风险)
其他:鱼类、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橘子、草莓和菠菜等)、多种维生素、钙剂、乳制品也可以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长按指纹
一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