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医院病逝,享年周岁。一个半月后的7月17日,本是她周岁的生辰。
生平:
杨绛,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绛先生的第一部作品为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于年初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年代初,她连续创作了喜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这两部剧本写作和上演于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当时引起很大反响。年代以来,是杨绛创作的“新时期”,她以散文和小说两方面的创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出版于年,畅销于整个年代,在港澳台均出版了繁体字单行本,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小说代表作《洗澡》(意即洗脑筋,系国内最早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文学作品),出版于年,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很大反响,作品亦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
作为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写过多篇评析西班牙和英国文学名著的理论作品,如评论《堂吉诃德》、《小癞子》(LazarillodlTorms)和《塞莱斯蒂娜》(LaClstina)等的文章,以及论英国作家菲尔丁等。
作为翻译家,杨绛先生的文学翻译成就卓著,除《堂吉诃德》外,她还翻译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文学名著《吉尔·布拉斯》(AlainRnLSag:HistoirdGilBlasdSanyillan)以及古希腊散文柏拉图(plato)的“对话录”《斐多》(Phado)等。
跨入新世纪之后,杨绛先生在整理编订钱锺书遗稿之余,又创作了《怀念陈衡哲》、《难忘的一天》和《我在启明上学》等多篇忆旧散文;出版于年6月的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则因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笔而深深打动读者,成为年的超级畅销书。年,岁杨绛新书《洗澡之后》8月出版,这是杨绛先生在98岁后为其小说《洗澡》所写的续作。包括《洗澡之后》在内,数篇未发表的杨绛先生作品收入在年8月出版的9卷本《杨绛全集》中,《全集》共多万字。
晚年独居,杨绛先生仍耕笔不辍
译者仁心:杨绛与《堂?吉诃德》
杨绛本身通晓英、法两国语言,为使《堂吉诃德》翻译得更准确,她又学习了西班牙语,并最终在文革中将书稿保护下来。
《堂·吉诃德》年杨绛译本
早在年,国家计划翻译出版“三套丛书”(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外国文艺理论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成立了“三套丛书编委会”,《堂吉诃德》被列为《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选题之一,“编委会”领导、中宣部副部长林默涵因读过杨绛先生翻译的法国文学名著《吉尔·布拉斯》,对其译笔大为赞赏,遂决定请杨绛重译《堂吉诃德》,并告诉她从哪种文字转译都可以。专门研究西洋小说的杨绛,深爱这部小说,也深知这部小说的重要性,她找了五种英法文译本细细对比,觉得五种译本各有所长和欠缺,均不足以代表原作。要想忠实原作,必须从原文翻译。先生已有两门外语的基础,为译好《堂吉诃德》,她毅然决定再学西班牙语。
杨绛从年开始学习西班牙语,每日坚持,从不间断,至年已能读懂比较艰深的文章了。这时,她选择了西班牙皇家学院院士马林编注的最具权威性的《堂吉诃德》版本开始翻译。至年的“文革”初期,她已译完该书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三分之二。但就在这年8月,她的译稿被迫交出并从此失踪。杨绛被打成“牛鬼蛇神”后,有一天,她在单位打扫一间脏屋子时,忽然从废纸堆里发现了自己的译稿,如获至宝的她本想把译稿偷回家,但未能如愿,只好求人妥善保管。直至年7月她下放干校前夕,一位仗义的年轻人把这部译稿交还给她。年春,杨绛从干校回京,家中房屋被人占用,他们夫妇只好搬入单位的一间办公室去住,杨绛就是在这间陋室里接着翻译《堂吉诃德》的。因为译文搁置多年,读来好像断了气似的,无奈只好从头再译。她趴在床前的书桌上工作,一本一本大字典只好摊放在床上,当然这次重译省力得多了。至年秋冬,她终于译完全书。次年搬入新居后,她又将全书通校一遍,于5月初将译稿送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年3月该译本问世。
《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并畅销之初,适值西班牙国王、王后访问中国,6月15日,杨绛受到国王和王后的接见,并献上了她翻译的《堂吉诃德》,当时陪同国王的邓小平同志向杨绛介绍了西班牙国王、王后,并问她《堂吉诃德》是什么时候翻译的,杨绛先生在握手间无暇细谈,只回答说“今年出版的”。
《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后,西班牙政府多次邀请杨绛先生访问西班牙,杨绛均以自己“口语不佳”而谢绝,但她又觉得这样做有失礼仪,后来于年11月前往西班牙访问,受到西班牙政府和人民的热情款待。西班牙之行后的年,她将《堂吉诃德》全文重新校订一遍,年再版。年10月,西班牙国王颁给杨绛“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对传播西班牙文化所做的贡献。
二十多年来,杨绛译本《堂吉诃德》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以“外国文学名著丛书”本、“世界文库”本、“名著名译”本和“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本等多种形式出版,总印数已达70余万套。
《堂·吉诃德》年杨绛译本
与钱锺书:她是最贤的妻
“钱锺书曾和我说他‘志气不大,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我觉得这点和我的志趣还比较相投,他也常到古月堂约我出去散步。我不走荷塘小路,太窄,只宜亲密的情侣。我们经常到气象台去。气象台宽宽的石阶,可以坐着闲聊。有时我和好友恩钿散步回屋,我就知道屋里桌上准有封信在等我,我觉得自己好像是爱上他了……”
年轻时候的杨绛和钱钟书
杨绛先生与钱锺书夫妇二人相识、相恋的故事,吴宓先生的女儿吴学昭曾撰长文详细记载过。
“我曾问杨先生:“您和钱锺书先生从认识到相爱,时间那么短,可算是一见倾心或一见钟情吧。”杨先生答:人世间也许有一见倾心的事,但我无此经历。
“年3月在清华古月月堂门口,我们第一次见面。我觉得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瘦瘦的,书生模样。孙令衔告诉我,他表兄(钱锺书)已与叶恭绰的女儿叶崇范订婚。”
“我曾听姐姐们说,这位叶小姐皮肤不白,相貌不错。生性很大胆淘气;食量大,所以绰号‘饭桶’(‘崇范’二倒过来)。”
“我第一次见到钱锺书时,就想到了这位淘气的‘饭桶’,觉得和眼前这个穿青布大褂,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的书生是不合适的。当时只闪过这个念头而已。”
“你们初次见面后,怎么互相联系的呢?”我问。
“钱锺书见我后,曾写信给我,约在工字厅见面,想和我谈谈。他带我进客厅坐在一张大桌子边上,斜对面。他要说清一个事实,孙令街所说不实,他并未订婚。孙令街和我一同走回燕京的路上,曾告诉我说:他告诉表兄,我是费孝通的女朋友。所以我说我也并非费孝通的女朋友。他说起身体不好,常失眠。”
“你俩都是无锡人,用家乡话交谈?”我又问。
“大约讲国语,不讲无锡话,没那么亲密。我们只是互相介绍书,通信用英文。那时清华园内有邮筒,信投入邮筒,立刻送入宿舍,通信极便。他的信很勤,越写越勤,一天一封。”
“钱锺书曾和我说他‘志气不大,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我觉得这点和我的志趣还比较相投,他也常到古月堂约我出去散步。我不走荷塘小路,太窄,只宜亲密的情侣。我们经常到气象台去。气象台宽宽的石阶,可以坐着闲聊。有时我和好友恩钿散步回屋,我就知道屋里桌上准有封信在等我,我觉得自己好像是爱上他了……”年,钱钟书和杨绛在牛津大学
上海沦陷后,他们度过了最困难的一段时期。那是,钱锺书去了上海,回不去联大。彼时杨绛写的《弄真成假》在上海非常有名,有一次他们看完杨绛的戏,在回去的路上(当时钱锺书正在写后来影响颇大的《围城》),钱锺书说:我也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马上赞成道:好!好!你赶快写吧!
当时他们的生活很拮据,如果钱锺书少教几节课,空出时间写书,钱便挣得少了。杨绛便把保姆辞退,一个人担负做饭、洗衣服等家务,只为省点钱,少一份支出,这样钱锺书便可以少教些课,写长篇,以维持家庭生活;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是杨绛对自己的牺牲。我们不难理解,对于一个惜时如命的学者,这意味着什么。
于是钱锺书写出一段,讲一段;钱锺书笑,杨绛也笑,整部小说的艺术品位形成,这便是钱锺书惟一一部长篇小说《围城》的诞生。《围城》后改为电视剧,妇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写作背景是这样一种情形,它的诞生与杨绛对钱锺书的理解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一家三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问去作,但在最困难的时候,杨绛全部挑起负累,让丈夫、女儿集中精力做事情。这当中包括钱锺书病重和女儿钱瑗住院期间,她每天要去探望,当时钱锺书已经不能进食,她总要打各种各样的果泥、肉泥来为钱锺书改善营养,就连鱼肉也要用针一根根把刺剔除,而她自己倒可以“将就”!
钱锺书、杨绛夫妇年轻时合影
《我们仨》:他和女儿都走了,只留下她独经风雨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一家三口合影
年,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中住院。
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
年12月19日,其丈夫钱钟书去世。
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九十岁寿辰时,她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
年,出版《从丙午到流亡》。
年,她出版《我们仨》。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再版达一百多万册。
《我们仨》书影
人物评价
钱锺书婶婶对杨绛评价说: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
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评价杨绛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杨先生的)这些散文是我上中国当代文学史课时必讲的篇目。我常对学生们说,先生的作品有一种洞悉世事的深刻,有一种知识分子于乱世固持的良知与操守,还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对于当下在浮躁而喧嚣的世界中前行的知识分子独具意义,起码可以使他们理解自己、理解他人,面对宿命更具一种从容、旷达的姿态”。
哲学家周国平评价杨绛说: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专家杨绛的同事郑土生在杨绛百岁生日时献诗《寿星颂》:静观兴衰具慧眼,看透美丑总无言。才识学德传五洲,崇高心灵享永年。
“称心如意”随君去
人间不见《我们仨》
杨绛先生,一路走好!
编辑
小喵键盘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