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实现居民的健康,它的一个核心就是全科医生,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家庭医生。
——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
什么是家庭医生
有人认为是可以上门服务的医生
其实,家庭医生≠上门医生
家庭医生家庭医生是大家的医生朋友,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罗湖的数据告诉你
签约一个家庭医生有多好?
“罗湖区每万人家庭医生拥有数已经达到4.78名,远远高于全国和深圳市的平均水平。
答案接着往下看
我是一名深圳罗湖的家庭医生
又叫全科医生
我的任务就是为身边的人
不管是找我看病还是咨询的
提供家一样的温暖
△
这些话,我几乎每天都在说
不单问他们的病情
还倾听他们吐槽生活上、工作上的“糟心事”
因为这些看不见的问题
往往会引起很多器官上的毛病
临床上有个词专门讲这个
叫“心生病”
坚持以居民健康为核心
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
正是“罗湖医改”的目标
说到罗湖“医改”
相信大家一点都不陌生啦
罗湖医改近4年来,始终坚持以“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为目标,坚持以居民健康为核心。罗湖模式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全国医联体建设提供了广东样板,并在全国全省推广。
那么,罗湖医改为何能成“爆款”?
与我们有什么密切联系?
7位委员专家来揭秘!
??
7月13日,在罗湖“双周发布”两周年之际,由深圳市政协主办、罗湖区委区政府承办的“委员议事厅”暨罗湖“双周发布”特别专场,在深圳中心书城举行。
市政协主席戴北方,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市政协常务副主席刘润华等领导出席了活动。
本次活动以“健康罗湖·健康湾区”为主题,邀请多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就“罗湖医改·健康湾区”展开讨论。
当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顾东风,中国人民大学博导、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广东省政协常委、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医院副院长秦鉴,深圳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会副主委、南山区政协副主席黄险峰,深圳市政协委员、广医院副院长周晓梅,深圳市政协委员、综合开发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6位嘉宾,和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一起,就罗湖医改、粤港澳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如何实现湾区医疗资源有序流通和共享等方面的话题进行了讨论。
现场的委员专家认为,罗湖医改模式在大湾区背景下应进一步探索推广,并从人才交流、中医药领域深度合作等方面对湾区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提出了有益建议。
错过了发布会的亲们,
我们也给大家留了回顾直播的通道!
↓
“健康罗湖健康湾区”直播入口
罗湖医改:4年来取得骄人成绩
当天“委员议事厅”现场,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进行了主题发布。
罗湖医改始于年,罗湖医改四年以来,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打造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链条,成为全国城市医联体建设样本,世界卫生组织以6种语言通报罗湖做法,“罗湖模式”正式走入世界视野。
年起,罗湖探索了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的医改模式,并在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健康管理、社康中心建设等方面取得成效,经验被推广至全国。
医院集团院长
孙喜琢强调,“要想实现我们罗湖区居民的健康,它的一个核心就是全科医生,也是大家口中的家庭医生,医院集团拥有名优秀的全科医生,罗湖区每万人口家庭医生拥有数已经达到了4.78名,远远高于全国和深圳市的平均水平。
我们提出来全社会、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也就是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医院集团的家庭医生都会出现在人群里面推动医疗保健。
不仅我们自己培养的家庭医生,同时还有丹麦、澳大利亚、瑞典的家庭医生定期到我们这儿来提供全科医学服务。”
年罗湖区启动了青少年健康行动计划。我们的家庭医生到小学里面给学生讲如何吃才是健康的,如何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在每年高考前期,家庭医生进校园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把考前焦虑和考后调整心态的措施告诉学生。
罗湖医改进行了医卫结合,把区的疾控中心公卫医生和集团的家庭医生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团队来对老百姓进行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慢病管理。
罗湖医改的“医养融合”模式,既做医疗,又做养老,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日托、短期入住和长期的生活照顾。因为有我们的医护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在健康方面、疾病治疗方面就更有保证。
经过4年的改革,罗湖区尤其是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和改革前比明显进步。我们把学生培养成健康的群体,让他们给深圳的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几年罗湖社康中心的变化是,老百姓从观望、不买账到罗湖区的居民非常愿意到社康去接受基本的医疗服务和预防。罗湖每年的社康中心诊疗量平均增加34%。年年底罗湖就达到了国家的双向转诊要求,这是通过改革水到渠成的结果。
近年来,罗湖区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莲塘梧桐山医院,把集团所有的中医资源上下贯通,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国内中医方面的专家服务。比如请来了国医大师,也请来了省市的名中医为罗湖的辖区居民提供中医药服务。
孙喜琢表示,罗湖的医改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主要还是跟政府的投入分不开的。罗湖医改探索专科、全科、家庭医生一体化为居民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医疗保险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从保疾病治疗到保健康,罗湖往前迈出了坚实的一小步。
罗湖医改是以健康为中心
在不断的给老百姓提供健康服务
让他们有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
现在也面临着大湾区建设
这对罗湖医改也是一个机遇和检验
发布会现场,7位专家和大咖
就罗湖医改、粤港澳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
如何实现湾区医疗资源有序流通
和共享等方面的话题进行探讨
共话湾区健康:
进行人才交流及中医药领域等深度合作
点赞罗湖紧密型医联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
罗湖以居民的健康为中心,在政府的引导和投入下,医院以治病、救治危重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保障居民的健康保障为中心,在短短几年之内社康中心的队伍增长了%-%,同时空间也增长了相当大的幅度
第一点,通过几个方面的整合,罗湖在这里把疾控中心(CDC)的公卫医师整合到全科医生的团队中来,真正做到医防结合。
第二点,在这个地方,从一个紧密型的健康理念、服务目标,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技能在这里结合,做到了中西医结合。
第三点,他们把社会资源医养融合,跟民政部门结合。
另外,罗湖把学校也纳入了健康的范围,从小做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一个小小的洗手开始减少手足口病,减少传染病的发病。
在这个新时代,能够在深圳改革开放前沿的板块中,在罗湖的土地上,能够把紧密型的医联体以健康为中心,最后老百姓叫好,医务人员认同。
这样的结果是大家乐意看到的,也是世界医药卫生健康领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许多发达国家目前做的比较到位的地方。所以我要在这里给罗湖紧密型医联体点赞。
期待罗湖医改能在健康湾区建设做出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博导、医改研究中心主任
我认为罗湖医改走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医院管理制度要求打造一个紧密型的医联体,罗湖的医联体不管是从体制上、机制上,还是管理上都是高标准的,高质量的。
第二个阶段是罗湖探索了一种由过去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具体实现路径。
第三个阶段是正在做的,他们已经按照以居民健康为中心,以病种管理为基础,整合式的管理服务。
现在讲健康罗湖·健康湾区,我相信医院集团能够作为一个排头兵,不光是在医改上,在下一步健康湾区建设上也能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我们共同期待。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将会密切医疗卫生合作,加强医疗卫生人才的联合配合和交流。
“孙喜琢表示,“湾区有非常多高级医学人才,加快这些人才的交流,尤其对我们深圳,提高我们的医疗技术水平非常必要。”
能不能参照罗湖建立一个湾区医联体的模式
深圳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会副主委、南山区政协副主席
我们能不能参照罗湖建立一个湾区医联体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一定是像罗湖这种实体的模式,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通过5G,通过别的平台来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医联体,这样不仅可以把香港优质的医疗资源,也可以把大湾区其他城市优质的医疗资源都能够充分地为我们湾区的居民服务,使湾区居民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大湾区来共享这些资源一定要规划先行,王虎峰说:“我建议在大湾区还是做一些顶层的设计,怎样优化申请手续,让真正想来的人和需要服务的人更好地、更快捷地衔接起来。”
从医学教育抓起
广东省政协常委、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医院副院长
要想从长远解决问题的话须从医学教育抓起,深圳要培养深圳本土的医生,可以派一些学生到香港学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方法,为今后深圳的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顾东风说:“港澳的一些资深名医,他们得到广东居民的欢迎,医院的引荐,可以进行审核,今后每年要进行简化,这样可以省去很多烦琐的手续。大湾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样进一步把国际医疗资源进行交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当然5G时代有很多其他的手段,但这个也是不可或缺的,能够把国内资源、国际资源在大湾区这片土地上进一步利用好、发展好。”
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学院荣誉院士、香港妇产科学院首席专家刘子建教授接受了现场视频连线采访,他谈到了香港医生在大湾区其他城市执业的问题。
吸引更多高端的医疗人才来,就要更开放
深圳市政协委员、综合开发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
对于香港医生在内地执业难的问题,郭万达表示,税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想要吸引更多高端的医疗人才来,就要更开放,让大湾区的市民能够更加享受到高端医疗的流动,以及这种区域医联体协同发展的效能。
“孙喜琢提议,如何参照自贸区的模式,建立湾区责权利一体化的医疗机构,让粤港澳保险在有限范围内可以使用,医生在其中可以充分流动?这样的尝试是比较可行的。
加强中医药科研,提高成果转化深圳市政协委员、广医院副院长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促进中医药的发展,要求香港和澳门发挥各自的优势,与内地的科研机构共同研究中医药国际认可的产业质量标准,深化中医药的国际化和标准化发展。
中医药既要符合传统中医的标准,又要符合国际化的标准,所以它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现在的中医药科研项目与产业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也需要加强中医药科研,提高成果转化。
深圳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可以在深圳河一侧的河套地区建立一个健康产业园区,集旅游观光、健康管理与中医药文化于一体的生态产业园区。
活动中,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接受了远程采访,就罗湖医改的未来方向,抛出了中医药方面如何在大湾区背景下实现互补的问题。
“顾东风表示,他非常赞同徐建光的看法,要培养带不走的,在本地发展的中医药团队专家。同时,在粤港澳大湾区,除了做好中医诊疗之外,医院的临床基础,制定新的标准,进行相应的临床试验。
“孙喜琢介绍说,罗湖医改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因为中医药既是医疗技术的治病方法,更是一种文化。医院成为上海医院的契机,医院将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将办一些面向粤港澳的中医培训班,也将运用技术实力建设港澳名中医馆,打造针灸联盟,等等。
“秦鉴进一步表示,希望加大中医药的科研资助,把中医药单独列出来进行资助。"内地的中医是规模大、起步早,要发挥我们人口多、病种多,香港研究深入的优势,做一些队列性的研究、大型的研究,这些研究出来之后能够修改今后的治疗指南,成为今后治疗疾病的标准。"他说。
罗湖优势:
区位优势及基层医疗服务优势明显
在打造“湾区健康”中罗湖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有何优势?孙喜琢表示,罗湖因为有三个口岸,地理位置最便捷,香港的居民来罗湖就诊的人数越来越多。同时,医院集聚了全国高端的中医药方面的专家,再加上罗湖的基层医疗服务的优势明显。
区位优势、中医专科优势以及基层医疗服务优势,三者结合起来,将共同为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
罗湖离香港比较近,地理位置最便捷,医院,或者在罗湖新建一个大湾区都认可、湾区责权利一体化的医疗机构?当天现场多个委员提议。
据介绍,罗湖医改今年的重点是加强慢病管理,加强在社区提供服务,减少不必要住院服务,使居民更健康。
慢病管理好了,脑血栓、脑出血等就会明显的减少。另外,要继续推广家庭医生进校园、进企业,希望能做出样板,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做一些有利的探索。
相关链接:嘉宾金句
罗湖医改模式在大湾区大背景下应该进一步探索推广,甚至成为中国医改具有建设性意义和借鉴意义的典型。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顾东风
罗湖的医联体建设,可以说是高标准、高质量的,转型探索非常有效,以居民为中心,做了整合式的管理,相信罗湖会成为大湾区医疗建设的排头兵。
——中国人民大学博导、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
让罗湖区居民更健康。
——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
您的健康,我们时刻守护着。
——深圳市政协委员、广医院副院长周晓梅
健康湾区,开放协同,标准先行。
——深圳市政协委员、综合开发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
充分利用自贸区的制度政策优势,在共建健康湾区上先行一步。
——深圳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会副主委、南山区政协副主席黄险峰
重视原始创新,增加竞争性的基础科研的投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的长远发展。
——广东省政协常委、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医院副院长秦鉴
-End-
来源:南方+、人民网、深圳卫视、深圳晚报、晶报App、罗湖社区家园网
转载自健康罗湖
运营服务:晶报社
编辑:罗医宣
您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了解我们
今日头条号:医院
南方号:医院医院
健康界账号:深圳医院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