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近日,晶报推出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大型专题策划“我们40”继续发酵。得知晶报在寻找年出生,如今在深圳生活、工作的人,许多市民通过推荐、自荐的方式报名参加活动。
作为深圳第一所,也是曾经唯一的一所高等学府,深圳大学为成长建设中的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培育了无数“天之骄子”,也作为窗口为这个城市吸引了大量国际化人才。如今,部分年出生、曾在深大度过难忘的大学岁月的毕业生、留学生,已经默默地成为建设深圳的中坚力量。他们与深圳发生的故事,正在创造着这个特区城市、窗口城市独有的气质与脉搏。
深大国际交流学院陈默:深圳的城市精神深深影响了我
年3月出生的陈默,5岁时随父母从上海来到深圳。那时的她想象不到,她的未来会与深圳、深圳大学结下如此深厚的缘分。
▲深大级校友陈默当从深大校友会得知晶报正在寻找和特区同龄的校友时,陈默想起,自己拥有着深大毕业生、教职工和深大建设见证者的多重典型身份。最近她正着手深圳大学国际留学生校友会的筹建工作,以及开展留学生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等工作。
深大国际交流学院就坐落于靠近桂庙的海滨小区旁,老一辈的深大教职工都有在海滨小区居住过的经历,包括陈默一家。她的父亲曾是深大建校元老,艺术界的“东方之子”李瑞生。深圳大学著名的“鬼村”乡巴艺廊、三号艺栈以及深大人都熟悉的“脚踏实地”等地标都是他的作品。
▲深大地标“仰望星空”回想起在深圳度过的35年,陈默惊叹于她所目睹的南山和深圳这座城市30年的巨变。
年,陈默第一次来到深圳,那时他们一家住在罗湖渔民村,她就在附近的燕怡小学读一年级。“那时候大多数人都说粤语,连老师上课也时不时说粤语,我完全听不懂,同学们都笑话我,叫我‘猪头炳’。”陈默回想起小时候的事情也是觉得好笑,就因为这样,她不到3个月就学会了粤语。后来陈默一家搬到别处,她也转了校。她的母校原址成了今天的地王大厦,旁边是深圳大剧院。
父亲偶尔会在周末带她去深圳大学。陈默说:“我记得,那时候我们乘公交车到深大要一个多小时。车辆开过深南大道的上海宾馆时,路就没了,然后要通过一条摇摇晃晃的铁索桥,接着就是黄土路,尘土飞扬。”行至深大路口站到达深大校园,不过校园没有围墙,有大片的荒地,老师们的宿舍在海字楼,学生们的宿舍叫不同的“斋”,“杜鹃斋”“风槐斋”……文山湖也正在挖着(它是人工湖)。文科楼、科技楼都是后来才建起来的。
在她的记忆中,深圳每一年都在发生变化。年,陈默一家人从罗湖搬进了深大校园内的海滨小区。
她目睹了窗外的海水被一点点填成陆地的过程,变成马路、高楼,记忆中还深藏着最后一车泥土填埋后,裸露的海床那一个星期的腥臭;她也见证了滨海大道一带一条条不知名的道路的野蛮生长,一幢幢楼房的拔地而起;也经历了科技园的变迁、前海的一路发展。后来,母亲在宝安买了房,她也体会到了宝安大道开通带来的便利和宝安中心区的飞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房价飞涨。
年,陈默从英国留学归国后进入深大工作,年加入国际交流学院。出于工作中的兴趣,陈默修读了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陈默参加了年大学生运动会会务工作,她在深大票务团队中任票务经理(第二排中间)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与特区同龄的陈默对深圳有着深厚的感激。她认为,正是深圳这个城市独有的气质,深刻影响了她的性格和思想。未来,陈默希望自己和深圳一样,积累更多,沉淀更多,永远保持着勤奋、勇敢和开拓的精神,升华和提炼自己,以更加心怀天下的态度,迎接机会和挑战。
▲陈默与深大国际交流学院学生参加户外活动陈默目前在深圳大学从事的就是国际校友的联络工作。她说,除了语言生,近些年,学院拥有了更多非语言专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留学生毕业时也有更多的企业抛出橄榄枝,涵盖更多高科技和新兴行业。去年,在南山区领导的支持下,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和南山区外事局、粤海街道办共同搭建了一个国际化平台,在一次国际化街区创建仪式暨留学生实习双选会上,短短一周就有60多家企业报名参与并为留学生们提供了实习和就业岗位。
▲粤海街道国际化街区创建仪式暨留学生实习双选会为留学生搭建了国际化就业的平台这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毕业,他们也许因为不同的原因来到中国,但是都因为深圳的特殊选择了深大。“在我看来,深圳大学对留学生的教育和深圳国际化的发展贡献突出。留学生管理和服务行业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行业,值得重视,未来,校园内外的留学生工作还有更多可开发的潜能。”陈默说。
土耳其留学生恩德:越来越像一个地道的深圳人
恩德(EnderKASAP)是记者第一个联系到的深大留学毕业生。年9月10日出生的他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曾在深大留学4年,目前住在深圳,在中国香港开设了自己的公司,从事太阳能科技产品的外贸事业。记者联系到恩德时,他正在惠州谈生意。
▲恩德与他的侄子和狗狗得知自己今年将和深圳特区一起迎来40岁生日,恩德喜出望外。“谢谢你提醒我,我非常高兴!”他说。
来中国之前,他已经在土耳其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在美国的一家大金融公司做风险管理评估师。他的哥哥有家贸易公司,与中国台湾、深圳、广州、日本东京等地的新能源厂家合作,为土耳其当地的政府机构项目提供产品并且组装。
年,恩德先是听从哥哥的建议,去了中国香港和台湾以及广州短期考察,最后发现,深圳的地理位置最好。于是,年,他把自己的公司开在了中国香港,他自己则住在深圳,来往于珠三角各城市处理生意。也就是在那一年,他进入了深圳大学学习汉语。说起起初不会说汉语的尴尬,恩德笑着说,他最初租住在南山区桃园地铁站附近,当初找房子的时候,他的汉语水平几乎为零,和房东沟通时不得不用笔在纸上画一间房子,再画两个房间,来表示他想要租的房型。日常交流的困难让他立刻选择了进入深圳大学学习汉语。
▲恩德在深大国际交流学院国际文化节“那真是一段开心的时光。”恩德说。最让他惊喜的是这座城市的交通便利。地铁站连接的商场和商店是他最爱去的地方,不但满足了他的很多日常逛街、购物、吃饭需求,还节省时间。
回忆起在深圳学习的那段时光,他还记得,汉字是他学得最艰苦的一门课,他不得不每日通过大量练习来牢记和掌握。不过,学校食堂和深圳的美食深深抚慰了他的心和胃。他最爱的中餐有烤鱼、米粉、火锅、炒饭和包子,肠粉是他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吃的早餐,而且通常一顿饭只要花费7-10元。周末和假期,他也会和同学制作拿手的美食聚餐分享,他擅长的是土耳其咖啡和茶。恩德调侃说,唯独不习惯的是,在他的老家,酸的菜就是酸的,甜的就只是甜的。而在中国,食物会有酸甜、甜辣、酸辣等各种综合口味。
4年的学习生活过后,恩德获得了基本的汉语日常交流能力。年,当他再次回到深圳定居时,城市在他眼里也焕然一新。而他也越来越像一个地道的深圳人。越来越多的手机APP更加细致地满足了他的衣食住行各层次需求。目前,他在手机上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