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底,广东省医改办发布了年度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考核结果通报,深圳综合得分全省排名第一。深圳医改已经探索出了“深圳模式”,形成了鲜明特色。然而医改已进入深水区,下一步将往哪个方向走?“健康深圳”的提出为深圳医改指明了方向。
深圳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座因创新而生的城市,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同样大刀阔斧。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十二五”期间,深圳市财政卫生总投入.1亿元,大胆改革,居民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升,目前已初步建成基本适应近万管理人口医疗健康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自年深圳新医改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医疗卫生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提出要切实把卫生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努力让群众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根据广东省医改办今年7月底发布的“年度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考核结果”通报,深圳综合得分全省排名第一。
年,深圳市人大六届一次会议已将“推进健康深圳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期间,深圳市将持续加大政府投入,加快推进48个卫生重大项目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好17个区域医疗中心、15个基层医疗集团、9个专科医疗联盟,构建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的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亮点1推进分级诊疗
深圳七成患者首诊选基层医疗机构
“推动分级诊疗,首先得提高基层诊疗的诊治能力和水平。”深圳市卫计委秘书处(医改办)处长李创介绍,近年来,政府投资近5亿元,完成了全市社康中心基本设备标准化配置,投入20亿元升级改造原特区外20医院。同时,安排专项财政资金,医院专家到社康中心开展诊疗服务,支持社康中心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完善社康中心“院办院管”,采取集团化管理模式,打通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通道。还建立了财政补助、医疗收费、医保支付等综合激励引导机制,医院主动加强基层医疗建设,吸引市民主动到基层就医。
目前,深圳已规划建设了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基本实现每个社区有一家社康中心。全市选择在社区首诊的医保参保人达到万人,占全市参保人总数的70%;全市基层诊疗量占全市诊疗总量的64.5%。
此外,深圳在国内较早开展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让医院—社康中心服务的桥梁与纽带、成为市民健康的“守门人”。年底,全市已有家社康中心、名家庭医生,累计为64.4万户家庭、.2万名居民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其中,老年人、慢性病和精神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3%以上。
亮点2医院
医院药占比、门诊住院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年,深圳成为全国首批城市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全面推进医院综合改革,初步形成了医院改革的“深圳模式”。
在医院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医院推动医院综合改革,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运营管理绩效评价制度,改革财政补助机制,实行“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医院服务提质增效。推行人事制度综合改革,实行岗位管理、全员聘任。试行打包收费,医院自觉控制医疗服务成本。
如今,全市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从年的17.2%提高到年的28.5%(全国平均水平为14%)。全面取消了所有医院的药品加成,全市医院的药占比从改革前的38.7%下降到年的32.6%(全省平均为37.5%)。
年,全市医院次均门诊、住院费用分别为.36元、.24元,维持在国内同级城市中的较低水平;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下降到19.62%(全国平均约30%)。
亮点3鼓励社会办医
支持社会办医院
据了解,在推动社会力量办医方面,深圳全面开放医疗市场,取消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数量限制和选址距离限制;出台奖励措施,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医院医院;对社会办医疗机构为本市医保参保人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财政按核定标准给予补助。此外,还出台了《深圳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和《深圳市医师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促进社会办医疗机构提高品牌信誉。
年,深圳市社会办医疗机构的门诊量、住院量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4.16%(全国平均12%)、14.85%(全国平均14.7%)。医院等4家医院百强排行榜。
亮点4借力“三名工程”
已引进73个高水平医学学科团队
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方面,为弥补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年以来,深圳全面实施以引进和培育名医、名科(名诊所)、名院为核心的“医疗卫生三名工程”。至今,已引进了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知名高等院校来深办医办学,引进了73个高水平医学学科团队。医院从9家增加到25家,医院从3家增加到10家;省级以上重点学科从48个增加到78个。
据悉,未来5年,深圳还将陆续引进中南大学、四川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来深医院。争取到年,本市医学类院校达到5家以上,建成10家以上医院。
亮点5从治病转向预防为主
去年深圳市民人均期望寿命达79.7岁
李创表示,深圳一直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根据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实施了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干预,以及吸毒人员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等47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常住人口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70元。
与此同时,深圳率先在国内向社会公开发布“流感指数”“登革热指数”“腹泻易感指数”,指导市民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深圳完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及时有效控制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登革热等重大传染病疫情;实施了优生健康惠民工程,有力保障了妇幼儿童健康。市民健康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年,市民人均期望寿命79.7岁,比年增加2岁;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6.18/10万、婴儿死亡率2.02‰,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此外,深圳还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在中医药传承创新方面,年,深圳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地方性中医药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还率先在全国制定了中医坐堂医、中医馆、名中医诊疗中心等医疗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的建设标准和规范,全面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建立健全中医“治未病”体系,6个行政区和光明新区先后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年,深圳市牵头制定的13项中医药系列标准中,6项获得ISO立项;《中药方剂编码规则及编码》《中药编码规则及编码》和《中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编码与表示》等3项标准发布为国家标准。今年,深圳市已正式启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创建工作,努力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
晶报记者周亦楣
通讯员深卫信
编辑小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