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

您现在的位置: 晶报_晶报简介 > 晶报特点 > 来去泉州走丝邀你12月16日穿

来去泉州走丝邀你12月16日穿

发布时间:2022-6-14 16:36:19   点击数:

第二届泉州海丝古城徒步穿越,即将在下个月中展开。家乡人盛邀,我决定组织一支“走丝团伙”,共襄盛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将以“古泉州(刺桐)史迹”申报年世界文化遗产,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一员,有必要为这座圣城做点什么。

众所周知,走,是我现在的日常job。谈何不易?!

插播一下,解释一下标题的“来去”。闽南话的“来去”,相当于英文的“goto”,简单的说就是“去”。台湾金门王有首歌里唱到:来去来去咱来去GoTo夏威夷……这里的“来去,来去”实际上就是“go,go”。

我一直不喜欢那种“集中式”、“爆发性”的运动,而强调“常态性”。所以,我会几乎每天坚持在“后院”的仙湖植物园,走山绕湖,而不去参加那些百公里穿越或者马拉松什么的。

但是,家乡泉州的穿越古城,我是热衷的。用徒步的形式,迈步古城的街巷,阅读古厝的颜面,穿越宋元的辉煌,拜仰圣城的厚重。

这种不是马拉松,胜似马拉松的运动,对泉州这个有情怀的城市来说,再suitable不过。

第一届“穿越古城探寻海丝”徒步活动

我公开表态,要去参加泉州的古城穿越的时候,一个微友提醒我,泉州有马拉松,12月10号晋江将举办国际马拉松赛。我发觉,我疏忽了。

但我觉得,国际性的马拉松,或许是适合晋江的。因为,这里有很多运动大品牌,因为这是个经济大县。只是,对这样的一个县级市,与老百姓的实用主义相距有多近?值得研究。

一种心酸的浪漫是,这些享誉国际的品牌企业,把销蚀环境资源的工厂安营在家乡,却把争光斗高的营运中心设在秀丽的厦门。让有血缘关系的泉州,好嫉妒。

一种赛事,一种活动,即使再international,也必须让在地民众有参与感、获得感,而不仅仅是让老百姓茶后饭余提劲比阔。

我听说,晋江的“首府”青阳,至今新楼房的价格是六七千元,注意,每平方米,不是香港的每平方呎。很多在地人家被拆后,据说分得好几套房。房子干嘛用?我听说,有些地主们把土地换来的、在一二十层的房子,用来养鸡圈鸭。不知真假。

我想说的是,在附庸风雅的同时,这个城市还需要装点什么。这个“装”不是扮演,而是的的确确的load——装满,装实。

CCTV镜头下的泉州古城

郊县辖市太强,而且大多通天通海,所以泉州这个城市的核心地位受到了削弱。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弱”,所以没有太多的痴心妄想。泉州古城的文史资源,那么厚重,完全可以认真做自己。我一直说,把那些侵袭环境资源的小市、把那些糟蹋名胜的县统统抛掉,割给厦门,没什么遗憾。泉州市以前老想争什么比地级市更大的市,有什么蓝鸟路用嘛!规规矩矩,做个市民享受文史、安居乐业,翘脚泡茶讲古化仙的生活情怀城市,才是王道。

临近的厦门,因为抱得“金砖”而光耀寰宇。

这个城市与泉州的异同:

同:都说“干!干!干!”。

异:厦门人只在嘴里说“干”,把它修成粗口习语。而泉州人在用行动履行“干”。

一个喜欢生活、享受自然之美,不分上下班。

一个崇尚干活,享受事业成就。白天加夜晚。

泉州有悠闲的条件,该学习厦门人的生活态度。

马拉松的变味,在于它本来是个享受的过程,变成一个争先的竞赛。你看,在厦门,本来参加者可以无忧无虑地欣赏自然风光,但一旦进入一种游戏规则,在前后左右的逼迫下,你不能歇下脚来悦读路过的灿烂。

看到的景致,都是这样的:

泉州的徒步不一样,只要你不急着去领那份“冲刺证书”,你完全可以把这次——12月16日的徒步穿越,当做是一次对海丝古城的修读,当成是一次深度游。所见所闻,不仅仅是个清晰的平面,而是一个有史味、有文化气息、调动思维、有横竖左右有高度的多维世界。

且不说那些旷世估计,那些写满荣华富贵、历史沧桑的古宅老厝,就让你读不尽赏不完。(点一下本文左下角的“阅读原文”,读读这篇《这些百年的老建筑,把自己活成了历史》)

第一届,我们组成了六六顺越队,共襄盛举。

第一届“穿越古城,探寻海丝”,我参加过,写下:带着朝圣的心,穿阅古城泉州。

人生路漫漫,步伐总是太急促,而忘记了歇下来,欣赏身边的精彩。大多人舍近求远,以为走得越远,就越拥有世界。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走马观花,匆匆一瞟。有些人连生他养他的身边世界,都还没端详清晰,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所以这样的活动,无论对在乡的泉州人,还是客居他乡的泉州人,都是一次很好的进修深造机会。

对于这座圣城,来自东西方的名人给予了高度的褒扬。不必赘述。听听我的同事好友们的评价吧:

我的晶报同事刘忆斯对泉州的各种圣殿印象深刻,给古城写下了“神奇”的总结。

我的群友、戏剧导演汪洋先生,眼睛里的泉州有瑕疵,但对它的历史厚重与宜居,在淡淡口气中释出了高度的评价。

他这次专程去泉州,拜谒弘一法师走过的路,感受朱熹的那句让泉州人引以为傲的“此地古称佛国,满地皆为圣人”。

慕“弘”而来的,还有这位

布谷初啼——深圳晚报的才女。这是她留下的“码”迹:

长亭外,古道边……法号弘一的李叔同,留给后人的是无价的精神财富

“大师走了,品格永存,如风常拂,如月明澈。”法师把人生的最后辉煌无私地献给泉州,让这座“光明城”品上加格,明耀世间。

一座城,因为大师曾经的存在,而更富有圣意。当然,我相信,也会因为这次“走丝”活动,因为我与“走丝团伙”的到来,而更富亲和力。

走,为了赏;

赏,为了明;

明,为了悦;

悦,为了善!

也许,这是我参与这次走丝,所要达成的境界。

卓越兄

感恩有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baoa.com/jbtd/178816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