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

您现在的位置: 晶报_晶报简介 > 晶报特点 > 不是说他不怀疑这点

不是说他不怀疑这点

发布时间:2016-3-18 23:17:50   点击数:

编者按:薛忆沩近日出版了5本新书,包括随笔集《文学的祖国》、《一个年代的副本》,小说集《不肯离去的海豚》,长篇小说《遗弃》(重写版)和《与马可·波罗同行——读〈看不见的城市〉》,有人把这次薛忆沩作品的集中出版称为今年国内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本期我们刊登俞冰夏的文章,对这5本书逐一点评,帮助读者了解薛忆沩其人其书

《不肯离去的海豚》里还收入了《遗弃》里作为副线存在的那些图林写的短篇小说,这个实验挺有趣,脱离出《遗弃》来看,好像唱片里b-side的歌曲,别有韵味

个人主义不存在,存在主义不个人,你知道了这两个词,于是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这是接触西方思想的第一代人面对的严肃命题,《遗弃》的美学是挫败感的美学图深圳市晶报多媒体林最后得到了某种救赎——在9月3日到12月22日之间,他选择用写作去追逐本质,它具有致命的不确定性,但这过程,写作的过程本身却有足够强大的生命力

《不肯离去的海豚》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5月版

文本分析的极致

俞冰夏(书评人)

《文学的祖国》 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5月版

《遗弃》第一次出版是在1989年,薛忆沩25岁这小说很稚嫩,像很多年轻人写的小说一样,自我中心、情绪化,缺乏结构能力但这本书真诚又真实,在今天看来具有一种奇特的文献意义,好像烙下了“那一代年轻人”的迷茫与无奈

《看不见的城市》其实从本质上不是本特别艰涩的书,卡尔维诺也不是个特别艰涩的作家薛忆沩选择这本书,除了他对卡尔维诺的爱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是本充满政治隐喻的书,它不仅有关马晶报登报电话可·波罗也有关忽必烈,它是种把虚无建构成有的可能性薛忆沩在文本分析上的耐心很可嘉,虽然如果他的个人观点更强烈一些,能做到文学史意义上的评论而不是“读后感”,这本书的概念会更成功

短而克制的死亡之轻

《遗弃》对待无聊的方式并不那么狠,你可以看出它的主人公有破釜沉舟的心却没有勇气,这状态很日常,简而言之叫虚无主义“我不记得在自己的心中,‘英雄’是什么时候以及是怎样倒下的……”主人公图林在6月9日这么写:“日常生活是消解个人崇拜最简便的工具”这可能是这本小说最核心的观念图林是个虚无感超过一切其它感官的人,如果放进大时代来看,这可能是1980年代末特有的一种微妙情绪

回忆是因为忧伤

《一个年代的副本》后面收入了一些倾向性深圳晶报广告明确的文章,比如给《今天》杂志的回忆文章,谈到了1980年代末特有的群体性:流亡、迷茫、对文字的执着和对一切其它东西的不确定性

《一个年代的副本》 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5月版

从《遗弃》里,你可以看出薛忆沩日后在文字上的特征:内敛、克制,收得住,但不太放得开它有它的硬伤,那便是过多的自我重复小说选择了日记体,从一年的头写到尾《遗弃》对付的问题简单又复杂,那就是一种本能的无聊一个内心有存在主义困惑的小公务员对自己按部就班的生活产生无尽的厌倦,又走不出生活这个牢笼,并希望能以自己的方式破解人生这个巨大矛盾体

薛忆沩最好的作品是他的短篇小说,他的短篇通常非常短,非常克制,平静的表面底下有些暴力气质,且他作为知识分子小说家深圳晶报投诉电话对互文性的理解也非常到位薛忆沩的短篇和他的散文一样,归根结底是要讲人性之美的比如讲述一个小饭店里死了一个人的《心脏病》,故事虽然空到缥缈,但最终薛忆沩看到的是普通人身上对生命“诚挚的爱”不是说他不怀疑这点,而是他在怀疑之上选择了接受甚至接纳

《文学的祖国》可惜的地方是篇幅,薛忆沩是英语文学硕士,有这个能力把文学破解得更彻底,但因为这本书里收集的大多是给国内媒体的稿件,每篇文章只有千字左右,颇为浮光掠影,经不起太多推敲

从《文学的祖国》里你能看出薛忆沩读书的方式,比如他对作家的身世非常了解,并且喜欢把身世与作品以因果关系连在一起另外他对用非母语写作的作家的写作方式非常关注,语言的重叠性和异质性也许对深圳晶报在线阅读薛忆沩本人而言是个困扰或者兴奋点也因为受过专业的学术训练,薛忆沩喜欢文本分析,他不断提到《百年孤独》的开头,分析具体到每个词语在时间空间上的指向,跟他本人对语言准确性的重视有关当然你也可以隐隐看出他不喜欢的东西,比如纳博科夫,也许因为后者出身过好,活得有些肆意,也可能因为他英语太好,没有出现过语言阻碍写作的情况,而薛忆沩则经常提起自己作为身在英语国家的汉语写作者的困境

这本书还有种强烈的终结感,每篇小说里几乎都有人要死去,而无论漠然还是伤感,薛忆沩式的死亡是来去不留痕迹的,没有创痛,死得像拍死一只苍蝇那样,这种死亡之轻可能是他的短篇小说吸引人的地方

把《百年孤独》的开头逐词拆分

薛忆沩直接把卡尔维诺深圳市晶报电子版《看不见的城市》的书评写成了一本书《与马可·波罗同行》,而且逐章分析,精确到字句在我的印象里,做过这种事情的作家一点也不多,唯一接近这种尝试的大概只有我们的“教参”,另一个我能想到的例子是德勒兹和加塔里的英文译者布莱恩·马萨米给《千高原》写的“导读”——最后的结果已然自成一体,变成了一本比《千高原》还艰涩的书

《遗弃》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5月版

虚无的一种出路

好像薛忆沩写到他从未谋面的王小波,这两个人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对无聊的痛恨,对自由的向往,对这个国家某些东西的怒其不争,但他们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王小波更彻底,薛忆沩则有些忧伤《一个年代的副本》里太多白描式的段落,语言有薛忆沩惯常的冷静,但这种冷静深圳市晶报里有情绪,一种没落的伤感和对“如果当年不如此”的唏嘘

《与马可·波罗同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

不知道为什么,薛忆沩一直在回忆,这大概跟所谓“流亡作家”的身份有关《一个年代的副本》有大量薛忆沩个人的记忆,与时代,最主要是1970年代,也就是薛忆沩青春期时代有关
白癜风症状图
治疗白癜风的中成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baoa.com/jbtd/117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