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

您现在的位置: 晶报_晶报简介 > 晶报内容 > 我与留医部的故事付学军22年,和留医部

我与留医部的故事付学军22年,和留医部

发布时间:2025/2/10 14:59:08   点击数:
知名青少年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77435216282197608&wfr=spider&for=pc
22年,意味着什么?22年,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可以长成一名朝气蓬勃的青年;一株刚刚抽芽的小树苗可以被培育成一棵苍翠大树。22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付学军来说,意味着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涩毕业生向一位富有经验、独当一面的成熟医者的蜕变。而他也在这段宝贵的年华中见证着“留医部”的成长。▲付学军近照。相遇新环境为他注入无穷动力年,付学军从暨南大学毕业,来到“留医部”工作。“刚来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留医部’新落成的内科大楼。相比其他年岁已久的小楼,新的内科大楼显得格外气派。”付学军回忆道。崭新的大楼让刚刚走出“象牙塔”的他对即将展开的行医生涯充满了无限的向往,而对“留医部”来说,却远不止增添了一栋新大楼这么简单。▲年,刚刚入职“留医部”的付学军。以呼吸内科和神经内科为例,以往因空间有限,呼吸内科和神经内科被安排在“内三区”,除了共用医护办公室、加药室、配药室,连护士都是同一批人。而新大楼大大拓展了诊疗空间,内科各科室得以分开,每个科室均配备自己的护士。“这样的设置是更加专业的体现,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在这样的新环境中也更有干劲。”付学军说。分设病区、发展亚专业,将各学科向纵深的高精尖方向推进,年新内科大楼落成为全院吹响了鼓舞士气的号角,从此,“留医部”医院的方向加速迈进。如今,付学军又见证了“留医部”更加高科技、现代化的内科大楼投入使用——年底落成的新内科住院大楼,该大楼共24层,分南、北塔,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拥有智慧病房床旁智能交互系统、智能加药机器人、TELELIFT轨道小车物流等“黑科技”,为进一步提升“留医部”医疗服务能力、医院提供重要支撑。从内科分散在若干栋不超过6层的小楼,到年建成16层内科大楼,再到如今24层的新内科住院大楼,医疗条件升级的背后是“留医部”一路高歌猛进,而付学军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参与者。相伴与“留医部”见证彼此成长付学军来到“留医部”工作后,先在大内科轮转了3年的时间,全面熟悉内科知识。那时,年轻的付学军颇有孩子缘,在血液内科轮转时,和一帮患有白血病的小朋友相处甚欢。“每天像个孩子头和他们玩,有个小姑娘出院的时候还送了个相框给我当礼物。”▲年,付学军(后排右一)医院联欢晚会时与同事的合影。轮转结束后,付学军选择神经内科作为发展方向,并开始了为期半年的住院总医师时光。“当住院总医师的时候,每周5天不分白天黑夜随叫随到,到了医院。虽然辛苦,但是对于我学习处理和患者及兄弟科室的关系、精进专业知识和诊疗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结束了住院总医师的工作后,付学军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攻读硕士学位,并在此时期确定了自己的亚专业——脑血管疾病。为更好地治疗脑血管疾病,付学军在硕士毕业后还多次参加进修,学习了神经介入等相关技术。“医院总是非常鼓励我们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并在经费、待遇等各方面提供帮助。可以说,只要我们想学,医院都支持。”付学军说,“现在的‘留医部’诊疗水平位居前列,诊疗理念与国际接轨,引进的设备高端先进,这些都与它为医护人员提供多元化的发展空间、高端的学习平台和机会密不可分。”如今,付学军已经从青涩的新手医生成长为了主导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诊疗的带头人,并负责维护“留医部”的卒中“绿色通道”。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患者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轻则瘫痪,重则死亡。因此,如何更加高效地联合多学科协作,缩短溶栓时间一直是业内主攻的方向。付学军所在的神经内科和其他兄弟科室近年来也在卒中救治领域不断寻求突破。在共同努力下,“留医部”于年取得“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称号,并正在努力实现“到院后40分钟内静脉溶栓、90分钟内开始穿刺做神经介入手术”的目标。相连他在这里收获友谊和爱情除了付学军,年同批来到“留医部”、开启医林求索之旅的还有其他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刚来‘留医部’的时候,条件比较艰苦,差不多10个人挤在一间宿舍里。宿舍没有空调,到了夏天,经常大汗淋漓。宿舍在食堂上面,每天一到清晨五六点,鼓风机就开始发出噪音,把人吵醒。”回忆起那段青葱岁月时付学军笑着感慨道,“条件虽苦,但结交到许多好朋友。每当工作中遇到复杂的病例,晚上回到宿舍和其他科室的小伙伴们一起聊聊,能互相学习到很多。业余时间,医院的文艺活动,一起外出爬山,感受着深圳这座城市的朝气,觉得未来有盼头、有奔头。”付学军说,大家年纪相仿、经历相似,相处起来就像校园同窗,格外融洽。20多年过去,小伙伴们都成长为了各自学科的中流砥柱,哪怕如今因为各自繁忙不常见面,但每年还是会雷打不动地举行聚会,而且自己一定不会缺席。“这份难得的情谊也是来到‘留医部’的宝贵收获。”▲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付学军参与献血。除了友情,付学军还在“留医部”遇到了一生所爱。付学军的太太是现任“留医部”介入科护士长,她也是年被分配到“留医部”的多名医护中的一员。“我俩还经常在家里讨论业务问题,她站在介入的角度,我站在神内的角度。”谈到太太,付学军一脸幸福。在“留医部”工作、在深圳组建自己的小家,付学军的发展也改变了其家庭的轨迹。多年前,付学军的父母就从哈尔滨老家迁至深圳随其一块生活,原先在海外留学的哥哥看到深圳的发展前景后也选择来到深圳打拼,如今一家人得以在深圳团圆,父母也在这里享受天伦之乐,感受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无穷活力。据付学军介绍,“留医部”目前已经成为科研、医院,这意味着它已医院,而是一所能承担系统的规培教学工作,教、研医院。医院的未来,付学军说,医院在以前是深圳唯一拥有住院部的医疗机构,而粤港澳居民称住院为“留医”,医院也被称为“留医部”,是深圳一块响当当的牌子。未来,希望“留医部”的品牌继续传承弘扬,护市民安康,并在新时代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晶报记者张乃凡/文受访者供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baoa.com/jbnr/179035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