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疫情控制住了吧?”这是张海峰握着晶报记者的手,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5月19日,晶报记者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市见到农民企业家张海峰。这是记者与张海峰的第二次见面。半年前,张海峰带着内蒙古种植的大米来到深圳,向大家推介来自家乡的特产。这一次,张海峰在家乡内蒙古继续与深圳的不解之缘。
一个意外来电
“看到你在朋友圈发布的活动,我就立马联系你了。”张海峰笑着说,露出一口大白牙,让他的笑容更显憨厚朴实。
年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日子。当张海峰得知深圳报业集团策划举办的“我们40”宣传报道活动后,便主动联系了曾有一面之缘的记者,想为“我们40”的宣传报道活动出一份力。
健壮的身体、黝黑的皮肤,80后张海峰是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三合村人,在当地经营着一家大米企业。相比企业家,他更喜欢称呼自己为农民,“企业家都是别人给戴的高帽,咱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种种田、卖卖米”。
年12月,乌兰浩特市开发区在深圳举办兴安盟大米推介会。张海峰作为大米企业代表上台发言,会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在镜头前,张海峰什么都没有说,伸手抓了一把展示台上的大米放进嘴里咀嚼起来。“我是个农民也不会做啥宣传,你看这就是咱大米的品质。”说罢,张海峰嘿嘿笑起来。
本以为这是一场难以再有交集的普通采访,没想到这么快就迎来了晶报记者与张海峰“重逢”的一天。
今年4月,为迎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报业集团启动“我们40”大型专题策划。当晶报记者把这一消息分享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