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

您现在的位置: 晶报_晶报简介 > 晶报历史 > 典籍里的中国刷屏但这届观众对文化节

典籍里的中国刷屏但这届观众对文化节

发布时间:2025/2/9 11:36:12   点击数:
白癜风治疗 http://www.xxzywj.com/m/

当《尚书》《论语》《道德经》《传习录》《天工开物》《史记》《诗经》《楚辞》等经典书籍背后的故事,被以舞台剧的形式搬上节目,多年后的晚辈读书人穿越千年与古籍里的人相遇对话,这些往往被后人认为不好轻易开卷读懂的典籍,活灵活现地铺展开来。

近日,央视大型原创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甫一开播,就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表现方法掀起一股古籍热潮。节目设置多个舞台场景,每集都会请倪大红、李光洁等观众熟悉的演员饰演与古籍相关的历史人物,来现场演绎古籍中的故事。央视主持人撒贝宁代表今时今日的我们,在古今穿越中与这些先贤哲人对话互通。每一集典籍故事演绎前,演员们和节目艺术总监会围读剧本,此外,场外还特别设置专家点评环节,进一步普及古籍相关知识。

拿目前更新的两集内容来说,第一集聚焦《尚书》,将镜头对准以倪大红扮演的秦朝博士伏生为代表的“护书人”传承、守护《尚书》的故事,和以“大禹治水定九州”“牧野之战”为代表的书中故事;第二集讲述《天工开物》,追随李光洁扮演的宋应星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带领观众知悉他是如何写下这部传世经典《天工开物》。不管是第一集中对远古九州的释疑解惑,还是第二集中宋应星与袁隆平跨越余年的握手传承,节目的演绎让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经常被大众束之高阁的典籍“活”了起来。

一时之间,该类原创文化节目又成为人们争相讨论的话题。事实上,早在《典籍里的中国》之前,以央视为首的各大卫视就曾先后推出过纪录片《中国》,文化真人秀《一本好书》《上新了,故宫》等大型文化类节目,还有《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综N代。优秀的文化节目天然具备普及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的功能,观众据此进一步深挖背后的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但也正因为历史文化节目自带的知识属性,其在制作策划上也须更为严谨考究,尊重并契合历史文化。

▲《典籍里的中国》剧照

跟着节目学知识,也要打卡历史古迹

作为最快接受影视文化影响的年轻人,往往是一档文化类节目的第一批观众,对于一档制作精良、广受好评的文化节目而言,擅长刷屏的年轻群体会带来一波波“自来水”。比如对于此前大热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线上边看边弹幕讨论,形成一轮又一轮网络热点,助推节目形成热点效应;线下互相探讨并根据节目重新学习其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于当下的观众来说,早已经不是新鲜事。近几年,跟着文化节目游览历史文化古迹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典籍里的中国》开播后,就有很多观众表示节目再次唤醒自己对于典籍的兴趣,要重新阅读古籍,有的人甚至晒出了自己下单古籍的订单截图。有观众告诉晶报APP记者,《典籍里的中国》不管是在古籍知识讲解上,还是沉浸式舞台表演上,都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古今穿越对话这一形式就讲解一本典籍而言,创意满满。舞台表演后,插入的讲解及专家点评很到位,前后呼应,节目里的历史普及让人受益匪浅,看完节目后自己很想再去翻阅典籍。

▲《上新了,故宫》第三季剧照

有着极为浓厚历史兴趣的黄同学在接受晶报APP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她是《国家宝藏》《河西走廊》《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多档文化节目的忠实观众,看这类节目的目的主要在于它们寓教于乐,休闲的同时也能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看完会和身边同样喜欢该类节目的朋友讨论其中的内容,也会受节目影响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我觉得文化类节目近几年做得越来越好了,创意不断,品质感强。比如,《国家宝藏》请明星以小剧场的形式表演国宝背后的故事,这个创意挺好的,跟以前的那种历史解说节目不同,不会很枯燥,又有大明星,有话题度,比较吸引人,情感也很容易被带入进去。我之前看完黄渤担任国宝守护人那期后,哭得稀里哗啦的。不只是因为渤哥的表演棒棒的,更多是被那些传承国宝的人纯粹而热忱的心感动,他们真的太了不起了!”黄同学补充说。

跟着节目学习历史文化知识之余,很多人也会去节目中相关的历史文化古迹打卡游玩,回到历史文化场景发生地,深度体验文化之旅,从而带动当地旅游经济产业发展。黄同学就提到,自己之前去西北游玩很大程度上是受《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的影响,当时看节目时被其中精美的画面吸引,不管是星空还是草原,都拍的特别震撼,所以心心念念着要去看西北的星空。

▲《河西走廊》剧照

在好看有趣与内涵丰富上还得双管齐下

虽然《典籍里的中国》让典籍重新焕发光彩,但也有不少观众认为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观众小杨认为,节目本身很精彩,但每集只挑选两个故事演绎,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古籍所蕴含的知识含量丰富,节目难免给人一种蜻蜓点水的印象。此外,历史文化节目的严谨度要远远高于其他综艺节目,稍有不慎,便会流于主观甚至失误。有观点就认为,《典籍里的中国》第二集《天工开物》中宋应星剃头留辫子的人物形象本身与历史不符,这一点有待考究。也有人认为,节目中的一些文案太过直白,有煽情之嫌,与节目整体的基调相比,略显突兀。

同样,湖南卫视在去年12月推出的纪录片《中国》也难逃观众对一档历史人文类节目挑剔的眼光。有观众表示这档节目虽然画面精美,但涵盖内容单一、讲述过于简单,内涵不够。

▲纪录片《中国》剧照

今年春节期间,河南卫视春晚中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意外走红,将舞蹈置身于虚拟大唐场景的表演,让观众仿佛一秒回到大唐,也让观众更加有兴趣去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事实上,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一直以来都没有改变,他们对欣赏优秀古典文化的需求依然强烈,并非只有一档节目的出现才能带动这种兴趣。问题的关键在于虽然文化节目扎堆出现,但真正做到好看又精良的节目却并不多见。

因此,我们的原创文化节目还应用心打磨,在制作中应更加尊重并符合历史,在好看有趣与内涵丰富上双管齐下,节目内容和形式都突破类型限制,更多样化。比如,黄同学就表示,希望未来能出现更多幽默轻松、带有创意类的文化节目,比如法国的《奇趣美术馆》就很有趣味。另外,很多人都对汉服很感兴趣,她也期待能多看到一些汉服相关的文化节目,“但要有趣一点的,不要太死板,太枯燥的东西都不想看。”她说。

记者:段凤英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baoa.com/jbls/179035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