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创办“逻辑思维”、马东米末传媒、李静创办乐蜂网、王利芬创办优米网、喻华锋创办本来生活、罗旭、杨斌创办纷享科技……
名单太长,恕不能一一列举。
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大背景下,在很多传统媒体关闭、裁员的风声中,不甘寂寞的媒体人纷纷加入了创业洪流。
有人说,现在是媒体人创业的春天。
先回顾下在春天来到之前的创业者。
先有王志纲,后有吴晓波,且二人之前都是新华社的同事。但此二人创业的切入点迥异,一个是做起了“师爷”,搞策划,创立王志纲工作室,一个搞起了出版业,创业蓝狮子。
应该说两人都是比较成功的,王志刚在地产领域只要做泛地产的策划,另外还主要做城市运营策划,成为市长、书记的坐上宾。吴晓波也策划、出版了很多财经类书籍。
?
但两人也都有局限,都做的是服务业。特别是王志纲,单从名字上也看出其经营特点,虽然在业内也小有名气(事实上也赚到了很多现金),但接单往往靠自己的知名度,充其量正如其名就是个工作室,不能做到现代的标准化企业,进行规模化发展,如迈肯锡。其一出生也注定了只能偶尔接单,做不大。这个阶段的吴晓波,虽然推出了几本畅销书,但毕竟影响力和企业规模也都有限。
他们的无奈,也是媒体人创业的集体尴尬:媒体人最大的优势就是写文章,做媒体经营,但由于体制的原因,媒体大部分由主管机构控制,无法自主运作。另外,单独去做个传统媒体,门槛也很高。年左右的时候,有个说法是创办一个都市类日报,需要以亿作为单位的资金启动,创办一个周报,也需要以千万作为单位的资金启动,并且市场容量有限,竞争激烈,具有较大的投资风险,单个媒体人无法独立创业,充其量只能做个操盘手,这样的机会也很有限。且由于盈利模式有限,也很难取得利润。
万般无奈之下,媒体人创业更多的是出卖智力搞个广告公司或者策划公司,以及靠刷脸做点广告代理。除非跨界去做实业,但这是媒体人不擅长的,也很少有人去做。有个媒体人丁秀洪做了个大可乐手机并成功融资,但最后也以失败告终。
但在移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企业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也给媒体人带来了新契机。
有人说,现在不一定是最好的时代,但是最适合媒体人创业的时代。
为啥?
传统的制造业时代,拼的是制造、产品、流程、管理、资金,媒体人最多只能做其中的一块,如营销、品牌、推广,对产品话语权不大,无法掌管全盘,也进入不了核心,自然也没有机会或者优势去创业。
互联网时代,需求量最大的大都不是制造业,或者说不是做实体经济的,而是做平台和服务,属于轻资产范畴。
做平台和服务,一是要对人性的需求有准确的把握,这正是媒体人的强项,另外需要靠原创的内容去吸引人,也就是抢夺入口,这也是媒体人的强项。
网易前总编辑唐岩创办陌陌就是基于对人们潜在需求的良好把握,罗振宇做得逻辑思维则是通过原创内容吸引人们 1.过于散漫
散漫成了媒体人的通病:如参会迟到、deadline之前交稿这种拖延的习惯是创业的第一大障碍。此外,与散漫相关的精力过于分散也是另一个常见问题,但凡创业时不能集中精力去完成一件事而将链条铺得过长过广,必然遇到的压力与挑战要比别人多得多。
2.难放下身段
“不容易放下身段”是媒体人转型创业经常出现的问题,尤其在做O2O这种需要强大地推能力的模式时表现得尤其明显,不擅于“低举低打”,想得快做得慢,地推是弱项。岳建雄称无论怎样困难,创业者必须要亲自把地推的流程走下来,哪怕慢一点。
3.不擅长管理
从媒体的同仁文化过渡到创业的管理文化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张丹萍觉得这是创业过程中曾经面临的敝病之一,由此推广开来的算账不细等问题也会一并存在。
4.情怀过度,易较真
经年累月与文字打交道的媒体人创业,情怀过度有时也容易成为通病,甚至过于执着文案等“芝麻”而忽略更重要的“西瓜”。此外,情怀过度带来的“人以群分”习惯使创业者喜欢找与自己有相似背景或相同价值观的人一起做事,但这实际上可能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5.太强调传播
媒体人的创业优势在于天然比其他领域转型的创业者有更强的经营品牌的能力,这种优势尤其在创业的早期阶段表现得十分明显。
媒体人创业优势:
1、媒体人基于对各行各业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更容易发现创业机会;
2、媒体人能接触到各行各业的各种类型的人群,见多而识广,有丰富的人脉和渠道;
3、对市场的发展变化有前瞻性;
4、媒体人善于塑造品牌,做推广营销;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权威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