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

您现在的位置: 晶报_晶报简介 > 晶报理念 > 记录深圳人生活百态晶报深生活出版第1

记录深圳人生活百态晶报深生活出版第1

发布时间:2024/10/12 16:32:56   点击数:
免费腾讯视频平台vip账号 http://m.jpm.cn/article-123588-1.html
05:56“竹子林郁郁葱葱树林深处的园博东街旁,分岔口有条鲜为人知的气象路……”年4月21日,一篇《竹子林里,那群看天吃饭的人》拉开了晶报“深生活”的序幕。这个逢周四与读者见面的跨版专栏,讲述过为上学奔波的跨境学童、偏安一隅的都市“荔”人、一位外来建筑工捐赠遗体的故事;走进过被锁起来的医患世界、餐厨垃圾的重生之旅、跳广场舞阿姨和她们的江湖;探讨过菜价是怎样“炼成”的,“救命药”为何如此难找,深圳自行车道的“昨天、今天、明天”……▲深生活期视频截图走过两年零三个月又二十天的晶报“深生活”,记录下了99期鲜为人知的深圳人、深圳故事、深圳生活。在第期的“深生活”里,晶报记者重回曾经走访的地方,重见曾经熟悉的面孔,恍然发现,一些故事有了新的走向——跨境学童在奔波中成长“早上6时40分,深圳湾口岸,身高一米左右、穿着各色校服的小学生三五成群,疾步走向出入境大楼。他们背着与小小的身躯不相称的大书包,脖上戴着装有通关证件的卡包,汇入出境大堂的人潮中……”年6月2日,深圳跨境学童的生活首次被晶报深生活记录。早上6点出门,过关、上学、放学、过关、回家,每天要用3-4个小时在路上是这些孩子的生活常态。根据晶报深生活年的报道,每个上学日,总共约有2.9万名跨境学童奔波在深圳各口岸。两年前,横跨两地的漫长求学之路成为许多“双非”儿童的生活主题,同时,也成为这些跨境学童家长的肩上重担。曾有政协委员呼吁解决“双非”儿童读书难问题,提交了关于将港澳籍学童纳入公办学校教育的提案;“双非”儿童入学问题成为市教育局的研究讨论对象。两年后,为求学奔波的“双非”儿童有了更多选择。年7月12日早上6时40分,深圳湾口岸,熟悉的画面又映入眼帘。聚集在出境大堂的学童们熟练地奔走在10条跨境学童专用通道上,验证,过关。与两年前相比,这个“特别”的年轻群体似乎成长了许多,而城市的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年4月,深圳市教育局发布—学年度学校招生通知,深圳市内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出现了更新调整,其中包括港澳籍学生可以与非深圳户籍学生一样,按积分制入读深圳市内公立学校。这也让“双非”儿童上学问题有了一个着落。“在这个政策的影响下,跨境学童的数量变化不是很大。”深圳湾边检站旅检三队副队长马灿利称,现在每个上学日大约有名跨境学童通过深圳湾口岸到香港上学。而大约在年至年期间,通过深圳湾口岸往返深港两地的跨境学童数量曾出现较大的涨幅,人数最多的时候甚至达到了10人。受到赴港生子限制以及年发布的教育政策的影响,这两年跨境学童的数量相对持平,不再像前些年出现较大的增长。颐养院里养老生活更安逸那边厢,跨境学童汇集口岸忙于过关上学;这边厢,市福利中心老人颐养院一大早就迎来了“人潮”——此前排队申请的老人获得了入住的机会,来到院内进行初步体检考核。这是位于龙华的新址招收的首批“新人”。去年6月1日,居住在市福利中心梅林旧址的老人和小孩们得以搬迁至如今的新址,带给他们的除了更好的环境,还有全新的生活。首批评估入住老人有24位,均通过市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轮候系统初步筛选,他们已在7月12日及13日集中入住该颐养院。“深生活”第53期聚焦了市福利中心老址搬新址的故事——这是一个别人意想不到的“大型计划”,其中最难的当属老人颐养院里位老人的“迁徙”。这些老人来自天南地北,不少已经年老体弱,不得不以轮椅代步。位老人基本上都拥有一副轮椅,加上生活必需品,搬起家来确实是一个大动作。院里的多名老人完全卧床且手脚僵直,只能使用急救车送往新院。而其他老人则将由各自子女送到新院。曾经,市社会福利中心受场地限制仅有老人床位张。如今,新址将提供张老人床位。同时,新址老人颐养院还引进了优质的养老护理服务经验技术,依托完备的硬件设施,采用医养结合架构模式,为长者提供更暖心、到位的养老护理服务。而市社会福利中心预留的二期土地也已在施工阶段,全面建成后,将为全市社会福利工作带来新的硬件设施。人在深圳,酸甜苦辣冷暖自知晶报“深生活”不仅讲述了跨境学童、颐养院老人等群体背后的故事,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个人故事也值得被倾听,刘振金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代表。在刘振金的世界里,大约一万个深圳人中就会有一个曾对着他的镜头或哭、或笑、或悔恨、或平静、或失落、或憧憬。十个人就会有七个人接受他的采访。年6月23日,刘振金带着他镜头里的故事和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人在深圳》出现在晶报“深生活”栏目。从年7月至今,刘振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走遍深圳的大街小巷,随机采访和拍摄,倾听最普通的陌生人故事。他将每一次的拍摄都浓缩成一张照片,将每一次的谈心都萃取成字以内的文字,发布在名为“人在深圳”的微博上。相距第一次采访,两年过去了。刘振金的镜头记录了多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成败得失和悲欢离合。在这多个日子里,刘振金与他的“人在深圳”仍旧继续着。他依旧坚信倾听的力量,凭借一颗真诚的心交换了无数陌生人的信任。去年初,刘振金辞去了高薪的外企经理一职,全心投入“人在深圳”的拍摄。其镜头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baoa.com/jbln/179007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