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救治成功率大概在10%以下。假如在第一时间内,既有胸外心脏按压,又有AED的使用,那么救治成功率甚至能达到70%以上。”1月12日,广东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当天,广东省政协委员、医院急诊大科主任丁邦晗在接受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应打造全民参与的“黄金4分钟”社会急救圈。在去年的广东省两会上,丁邦晗就曾手提AED除颤仪走上“委员通道”,呼吁全社会加强急救培训。
广东省政协委员丁邦晗接受晶报记者专访
猝死成全民健康的威胁
“中国心脏骤停的救治成功率不到1%。”在丁邦晗看来,猝死是如今社会发展和全民健康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根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每年心源性猝死总人数达到54.4万,居全球之首。其中,90%医院外,而院外心源性猝死生存率不到1%。
丁邦晗表示,这主要是因为第一目击者参与急救的比例低以及AED的配置率低,急救现场很难有AED的参与。他解释称,当患者出现心脏骤停,1分钟内得到有效的心脏复苏,90%的患者可以救活;4分钟内得到有效心脏复苏,50%的患者可以救活;6分钟内的成功率只有10%,而心脏停跳一旦超过6—10分钟,几乎不能救治。
“心脏骤停的黄金救治时间是4分钟,而急救医务人员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超过15分钟,往往会错失最佳的救治时机。”丁邦晗说。
打造“黄金4分钟”社会急救圈
“想要把1%的概率提高到2%~3%,甚至更高,我们需要什么?我们需要公众积极地参与到急救中来。”丁邦晗说,要提升急救成功率,需要第一目击者第一时间参与。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急救体系,打造“黄金4分钟”院前急救圈十分关键。“当有人需要急救时,4分钟之内如有经过培训的‘公众急救员’出现,那他就可以马上参与急救。这时,有人去打呼叫救护车,有人做胸外心脏按压,有人去拿AED。”
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又被称作“救命神器”,是一种能够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简易设备。在年广东省两会期间,丁邦晗就曾带着一部AED设备走上“委员通道”,呼吁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配置AED,并加强对仪器使用的培训。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通过在公共场所安装AED,美国部分公共场所心源性猝死存活率最高可由3%提升至74%;在日本,使用了AED后,患者的生存率能提升到53.5%,比仅仅呼叫急救车高出了6倍,也比只做心脏按压高出了3倍。
“缩短急救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谁来缩短,要整个社会来缩短它!”丁邦晗号召,全民学急救,形成“人人参与院前急救”新风尚。他建议,广泛建立面向公众心肺复苏培训的急救技能培训中心;广泛开展“公众急救员”的培训工作,实现数量足够的“公众急救员”;按需科学配置AED,形成可供急救使用的AED配置地图;构建公众急救员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公众急救员的作用。
早在年省两会期间,丁邦晗就曾穿着白大褂在大会上高声呼吁,急救技能应该从中小学阶段开始,让全民都能学会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他建议,广东省教育厅应修改中小学生课程大纲,将急救课程纳入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老师更要掌握。
今年,丁邦晗的目光依然聚焦在“全民学急救”上。“我一直在强调,越早去学习急救知识技能,对人一生的价值就越大。”丁邦晗说。
让更多公众参与到急救中来
自从不断地向社会呼吁全民参与到急救事业中后,丁邦晗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