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

您现在的位置: 晶报_晶报简介 > 晶报理念 > 发现深圳这些蔬果你见过吗

发现深圳这些蔬果你见过吗

发布时间:2021-3-17 6:17:54   点击数:
擅长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88012.html

点击上方蓝字↑↑↑了解更多新闻

深圳市农检中心最近推出了《深圳市场水果图谱》,几乎把深圳市场上出现的所有蔬菜水果一网打尽。那么问题就来了:你知道深圳市场上有近千种蔬菜、数百种水果吗?你吃过其中的几种?

好了,身为吃货的你不必感到惭愧。就算见多识广的农产品检测人员,说起这个事儿也可能是“菜鸟”一只。

所以他们才花费数年时间编出这两本图谱,希望让更多市民了解并尝试更多的蔬果。

可以肯定的是:看过这些图谱,吃货的脑洞必将大开!

准备好了吗?现在就跟随发现小伙伴,奔赴这一场蔬果大PARTY吧!

蔬果图谱中的拍摄素材,大多由深圳市农检中心检测员在市场上搜集而来。这两本图谱收录了深圳市场上所能见到的近千种蔬菜和多种水果。

千蔬百果入书来

一个10人左右的编写小组,花了三年时间,

相继推出《深圳市场蔬菜图谱》和《深圳市场水果图谱》。

接下来,他们还将奉上《深圳市场水产品图谱》和《深圳市场畜禽产品图谱》。

深圳市场上找得到的所有农产品,都将囊括其中。

吃货们开心吗?

集齐四本书,说不定就可以变身吃货之神!

网罗——将推四本图谱系列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是聚在田间,或是围在农贸市场,仔细挑选着各种蔬菜和水果,再装进透明袋子里,打包带走。他们是食堂的采购?还是菜场的小贩?非也非也,他们是专业的蔬果搜寻小队。

今年2月,《深圳市场蔬菜图谱》由深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下称“市农检中心”)推出,多页的彩印图谱,几乎把深圳市场上出现的近千种蔬菜一网打尽。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今年9月,市农检中心又推出了《深圳市场水果图谱》,盘点了水果市场出现的多种水果。接下来的两年,他们还将推出《深圳市场水产品图谱》和《深圳市场畜禽产品图谱》。

市农检中心副主任王多加说,类似的书籍在国内几乎没有,“我们计划是编写一套四本,形成一个系列。考虑到书本较厚重,我们还会印发相关宣传小册子,方便市民随身携带,随时对比和选购。”

编制——10人小组耗时3年

“蔬果图谱”的编辑过程并不轻松。

编写小组成员有10人左右,由农业专家、食品专家和农检中心的检验员组成。专家们负责蔬果的分类,并撰写文字;而年轻的检验员们,则负责每个月前往深圳的22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多家大型超市、多家配送中心,收集农产品。

世界上的蔬菜共有余种,我国已利用和有记载的为种,每种又分为10-20个亚种。一本页的《深圳市场蔬菜图谱》,把深圳市场的蔬菜分为12类、个品种,再加上不同品种的亚种,全书收集了近千种蔬菜品种,字数多达30余万,图片达0余张。

“每个月都有新的品种,通常在编制一本图谱之前,课题小组的成员们会有一个非常详细的计划,什么时节什么果蔬会开始播种、开花、结果、上市,根据这个计划全程跟踪蔬果生长过程的拍摄。”王多加说:“有些品种产量少,又可能因为天气或运输等原因,去年没能上市,我们就得今年同样的时间再去市场上找。因此一年时间根本不够,光是搜集完全就需要两年时间。”

这本蔬菜图谱的编写最终历时三年才完成。除了常见的蔬菜和部分特产品种外,部分珍稀野菜也被收录在内。图谱均由编委会小组成员自行拍摄或收集,少量图片请当地的同行或农业部门帮忙,近到广东、海南,远到新疆、山东,田里长什么样就真实地拍出来。

乐趣——编书带来“寻蔬果热”

为什么想到编蔬果图谱?王多加说,许多年来,农检中心的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要去农贸市场、蔬菜基地、超市等地抽查农产品,这让他们可以接触到市场上所有的农产品。所以他们就想,可以利用工作的优势,把深圳市场上所有的农产品,蔬菜也好,水果也好,鸡鸭鱼肉也好,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然后编成科普的书和小册子。农产品系列图谱项目因此启动。

深圳农产品消耗量巨大,但农产品自给率非常有限,目前食用农产品95%以上由市外供应。这些农产品通过海、陆、空各种渠道,从国外、市外输入,农产品之丰富,超乎你想象!以水果为例,光是书中收集了的就涵盖了8大类水果共64个品种,其中亚种又有5到10种,算一算,深圳市场上的水果品种约有多种。王多加说:“许多消费者倾向于熟悉什么,就经常买什么,总是集中在有限的品种。大家之所以不愿尝试一些新东西,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不太了解,觉得没有必要去吃;二是不知道怎样食用。另外,很多城市的孩子都不知道农产品是怎么种养出来的,我们希望通过一套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科普读物,让大家对市场上的农产品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多去尝试一下。一方面吃的东西越杂,营养就越均衡;另一方面,农产品中若有污染的物质,通过广谱的进食,也会分散毒素,减少对身体的危害。”

“我也是在编这本书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还有人心果这样一种水果,还专门去买了回来吃。”王多加说,自从这两本图谱推出后,市农检中心兴起了一股“寻蔬果热”,大家对没有尝试过的蔬果热情高涨,不仅买回去吃,还会和同事一起分享这些蔬果的口感、做法。

实际上,这本书中已经连这些蔬果该怎么吃都给大家列好了。从起源、品种、种植到怎样选购,各品种有什么特殊功效和营养,有些什么做法,甚至有哪些忌讳,都一一列出。

深圳市农检中心一年通常要抽检4.5万份样本。

你知道吗?深圳年消费万吨农产品95%由外地供应

在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里,超过四分之三是农产品。深圳每年要消费约万吨农产品,其中95%以上由市外供应。农产品基地大多不在深圳,进入深圳的渠道又多种多样,为深圳农产品检测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在这样的“困境”下,深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把关人之一。

市农检中心常年去深圳各区(新区)的农批市场、生产基地、农贸市场、屠宰场和超市抽检农产品,检测项目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渔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微生物等等,通常一年要抽检4.5万份样本。

通常被当作观赏植物的藤三七,实际上是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

最熟悉的陌生菜

当了9年检验员的郑少潜,一个华丽转身,成了深圳市农检中心的头号摄影师。

历时3年,这个“菜鸟”摄影师在“菜王”专家的指导下遍访蔬果,

拍摄了近0张图片。其中部分图片最终出现在

《深圳市场蔬菜图谱》和《深圳市水果图谱》里。

几年下来,小郑对拍摄蔬果颇有心得。最让他感慨的是,

不拍不知道,原来那些煞费苦心寻找的蔬菜品种,

竟是身边最熟悉的“陌生菜”。

冬寒菜和苋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品种,属不常见的食材。

原来这就是藤三七

天刚蒙蒙亮,郑少潜就起床了。他决定碰碰运气,到福田农批市场,寻找一种珍贵的食材。

福田农批的蔬菜区,菜叶散发着清洌的香味,水珠闪闪发亮;新鲜上市的冬寒菜,是蔬菜中的极品。这种野菜性喜寒,在广东,食客只能在10月下旬到年底才能看到,量很少。这样不常见的食材,配合朴素直接的食用方法,显得更加珍贵。

起大早追逐冬寒菜,吃货精神可佳啊!咳咳,小郑可不是食客,他是深圳市农检中心的检验员兼“菜鸟”摄影师。

“冬寒菜,又叫冬苋菜,有紫梗和白梗两种。顾名思义,性喜冷凉、湿润,轻霜也不会枯。广东地区适宜从秋凉至春季栽培,冬天最肥美。”别看现在小郑能娓娓道来,实际上尽管他从年开始就在市农检中心做检验员,走访过深圳所有的农贸市场和蔬菜基地,检验了近10年的蔬菜样本,但如果不是参与编撰《深圳市场蔬菜图谱》,他还不知道原来这就是冬寒菜!“冬寒菜长得很像苋菜,虽然以前在市场上看到过,但从没仔细观察,一直把它当成了苋菜。直到开始做这本蔬菜图谱,才注意到这是一种不常见的野菜,叶片上有褶皱,叶缘呈波浪状。”

同样让他恍然大悟的还有藤三七。藤三七,又叫土三七,常常出现在庭院和盆栽里,顺着墙和荫棚,可以爬满整个院子。“我们多是把它当观赏植物,但实际上这是种可以食用的野菜。”小郑说,为了找藤三七,他经常去蔬菜基地,却总是找不到,“直到农业专家带着我去田里,指给我看。”原来,蔬菜基地旁边的小山坡上,那一片密密麻麻的野藤,就是藤三七。

请叫我“菜王”

指点小郑找到藤三七的专家是张业光博士。张业光是华南农业大学最早的农业博士,17岁开始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40年过去了,正要退休,又被深圳市农检中心请去做指导。

张业光早先是华南农大的老师,专门研究病虫害和农药残留,农检中心的许多检验员有什么问题也会来向他请教,可以说是他的半个学生。“这一次他们请我来帮忙编书,我是很高兴的。一方面几十年的经验可以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也觉得是对深圳的一种贡献。”

“要真说起来,我可是实实在在的‘菜王’。”张业光笑着说,只要是果蔬,无论是摆在市场里的还是长在山林里的,他只要看一眼,就可以判断这是什么品种,有什么种植特点,甚至什么时候会长什么虫子都算得准准的,就更不用说到哪里去找了。“上世纪90年代我就到深圳来支援果蔬建设,深圳哪片田地我没去过?西兰花、西芹这些国外的品种,别看现在全国各地都能吃到,当年可是只有我们深圳在种。”

都市生活让人们与土地离得越来越远。身为农业专家,张业光对此颇为无奈,“这些年轻人哪里看过那么多田间地头的东西,大多是在市场里是看一看,一下到田里,就分不清了。”因此,张业光不得不带着年轻的检测员们到田里去看,去找,“特别是野菜,我可是野菜方面的专家,光是与野菜相关的书和论文,就发表了几十篇。”

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在每个月不间断的搜集过程中,总有些品种需要增加和修正。因此,张业光不仅要为编书贡献时间,还要贡献经验。“我几乎是将40年来自己搜集的资料全部奉献出来了。一些偏远地区的种类,如果真的很难找到,我还会找我的朋友和学生,让他们帮忙提供。”

拍蔬果很有讲究,不仅要挑选漂亮无瑕疵的蔬果上镜,遇到一些水果,有时还得用小刀把切面剖开,呈现里面的果囊。

你知道吗?连蔬果也要看脸这世界太现实了!

翻开这两本图谱,你会觉得这照片拍的,真挺朴素,这造型凹的,真挺简单,一看就是在田间地头走了一圈,顺便摘下新鲜的水果就拿去摄影棚拍了。但是越是朴素简单,就越是透着清新生动的地气儿。

非专业摄影师郑少潜生物技术专业毕业,在市农检中心当了9年蔬菜检验员,平时也喜欢倒腾摄影,3年前为了出书,自愿转为“菜鸟摄影师”。为了拍蔬果的特写,他们特地在市农检中心搭了个挺专业的摄影棚。这些造型简单清爽的图片,都是在棚里拍的。3年来,光是蔬菜的图片就拍了0余张,再加上水果的图片,总共拍了近0张。

小郑说,造型要有一些讲究。比如说蔬菜,要把茎、叶,特别是“根”洗干净,让叶片充分舒展开,还要撒些水,有些晶莹剔透的感觉。比如说水果,切面要有,叶子也要有,花也要有,因此有时需要用小刀把切面剖开,呈现里面的果囊,“另一半常常被我们吃掉!”带壳的水果,比如荔枝和龙眼,还要把皮、果肉和果核都拍出来,因此这项工程也极为繁琐。

“我们追求的是自然风格。你看这一把橄榄,其实我也没有特意去摆拍,就随手这么一抓,丢在台子上,让他们自然散开。”和人一样,要上镜的蔬菜水果也要漂亮无瑕疵,因此有时就要花点工夫,多走几个农贸市场,挑个“美女”当模特——这个连蔬果也要看脸的世界,是不是太现实了!

来见过高冷蔬果

在深圳市农检中心编撰的“蔬果图谱”中,提及的蔬果有上百种。其中有不少“奇蔬异果”,普通市民难得一见,看起来很“高冷”。可一旦有所了解,你就会发现它们不仅美味,而且往往有特殊功效。

它们会不会被纳入私人“编蔬记”中,成为吃货们的新追求呢?

米邦塔仙人掌

平时被当成“辐射接收器”的仙人掌也能吃?当然。这种可食用的米邦塔仙人掌还有很多“高大上”的别名:龙舌、观音等。如今在南美洲、欧洲等地,米邦塔仙人掌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化种植,我国海南岛、雷州半岛也有小规模栽培,但尚未形成产业。米邦塔仙人掌在市场上鲜有销售,一般作为珍稀特色蔬菜在一些高档酒楼和特色农家菜馆供客人品尝。

对这种“高大上”的仙人掌,可以采用煎、炒、炸、煮、凉拌等多种烹制方法,烹制前先去刺、去皮、切丝,用精盐腌15分钟后用清水漂洗,可以调味凉拌或拌豆腐,或和菠萝、甜瓜等水果一起拌成什锦沙拉。还可以切条加肉类爆炒或红烧,也可以剁碎加鸡蛋面粉做成酥炸饼。

蛇瓜

如果在市场上看到这种蔬菜,一晃眼有可能被吓一跳。因为它实在是长得太像蛇了!瓜身的中下部卷曲得就像一条伏地前行的蛇。这种蔬菜似乎注定要跟动物们攀亲戚:它被称为蛇瓜或蛇豆,而短的蛇瓜又被称为老鼠瓜。蛇瓜原产于印度、马来西亚,但在我国只有零星栽种。

蛇瓜可食用的部分为嫩瓜,但蛇瓜跟榴莲一样是评价两极分化的争议食物。由于嫩瓜有较重的草腥味,喜欢的人会觉得是香味,不喜欢的人会觉得是臭味。但是经过烹煮后,这种味道会变成香味,还有微微的甜味。切好的蛇瓜一般可以炒、煮,做汤或做成凉拌菜,如蛇瓜炒肉片、凉拌蛇瓜等。

莙荙菜

别名为叶甜菜、牛皮菜、光菜等。原产于欧洲南部,公元5世纪从阿拉伯传入中国。我国南方、西南地区常见农家栽培,主要作为蔬菜淡季的叶菜补充。中医学认为,莙荙菜性味甘凉,具有清热解毒、行瘀止血的功效。对痔疮、麻疹透发不畅、蛇虫伤等有一定治疗效果。

可煮食、凉拌或炒食,如清炒莙荙菜、莙荙菜烧豆腐、肉炒莙荙菜等。民间认为莙荙菜煸炒后与粳米粥共煮,能解热、健脾胃、增强体质。广东韶关的“莙荙菜包”,把白萝卜、鲜冬笋、韭菜、虾米、香菇、瘦肉粒共炒后勾芡,再用莙荙菜叶片包裹,用油煎,风味独特。

慈菇

又名剪刀草、燕尾草、茨菰等。深圳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季节性销售,本地不生产,全部由外地调入。选购时,以肥大、整齐、皮光者为佳,最好不选择去皮的慈菇,以防使用漂白剂。食用时,最好将慈菇球茎表皮去除,把顶芽掐掉。

可以炒、做汤和红烧。由于慈菇易带苦味,烹饪时应适量加些糖,与猪肉(或猪大肠)、油炸豆腐等搭配,可加工成慈菇红烧肉、“和尚戴帽”、慈菇片炒瘦肉等菜肴。但慈菇不适合单独与素菜一起烹饪,因为慈菇和其它蔬菜一起烹调时,会吸进其它蔬菜本身的菜味和苦味,从而变得更加苦涩。而和肉一起烹调时会吸进一些油脂,这样能中和慈菇本身的苦涩。

竹荪

形状如同网状的干白蛇皮,有深绿色的菌帽。竹荪对于有密集恐惧症的人来说不是友善的事物。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竹荪位列“四珍”(竹荪、猴头、香菇、银耳)之首。因为其生长条件相当苛刻,历来被认为是珍奇稀罕之物,曾被当作贡品。选购竹荪时,外貌协会会员可要注意了:呈现出好看白色的竹荪有可能是漂白过的,选自然淡黄色的为宜。

干品烹制前应先用淡盐水泡发,并剪去菌盖头,否则会有怪味。与其他食用菌一样,适合炒、煮、蒸、煨、拌等。

剑中香

剑中香还有一个土气的称呼:见肿消。这种兼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风范的蔬菜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乡下的农民会采来做菜或当饲料用。但因为这种植物有毒,市场上没有菜用的剑中香销售,一般只作为草药用。

菜用的剑中香只能选嫩苗和嫩梢,新鲜、有清香味的为好,不宜太成熟,不能带有花果。药用的剑中香,内服可以治疗湿热所致的水肿,所以被称为“见肿消”。

嫩苗、嫩梢鲜嫩爽口,有清香味,但含微量毒素,所以会有麻舌感,不宜生吃。烹饪前,要用沸水先“过冷河”,并浸泡1-2个小时去除毒素,然后捞起,沥去水分,可以炒鸡蛋、炒肉或做汤,也可以用醋、酱等调料凉拌。

余甘子

这种原产于亚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水果,在我国两广地区较多种植。它的果肉入口酸涩,但回味甘甜,所以名为余甘。我国的余甘子品种较多,部分是野生或半野生的,主要有甜甘、粉甘、扁甘、枣甘等。在购买时,应该挑选表面光亮、晶莹剔透的余甘子。

余甘子在年被卫生部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鲜食的余甘子开胃、解腻,适合在吃了油腻食物后食用。如果觉得鲜食余甘子酸涩味道比较重,还可以和其他水果混合榨汁喝。除了鲜食外,余甘子也可以被制成蜜饯、果酱等。

人心果

人心果起源于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墨西哥南部和危地马拉东北部。很多热带国家栽培人心果是为了生产果胶。多年前,我国引进了人心果的栽培,如今在两广地区、福建、海南和台湾都有种植。

购买人心果时需要注意,果皮表面呈现明显黄褐色的才表示果实已经成熟。而果柄脱落或带有酒味的表明果实过熟,食用价值会降低。

人心果可以鲜食,也可以加工成调味料、果酱、果酒、果汁、冰淇凌等食用。刚采摘的人心果较硬,富含胶质和单宁,不能食用,需要放置7-10天时间,待果实变软后食用。

“最”蔬果

海拔最高的蔬菜——高山娃娃菜,夏季需要在海拔米以上的云贵高原种植。

日照时间最长的蔬菜——黄秋葵、仙人掌、四棱豆,属于热带长日照植物,出产期主要在夏季长日照季节。

种植期最短的蔬菜——芽苗菜,一般生产期仅7-10天。

外皮最坚韧的蔬果——夏威夷坚果。

最“娇气”的蔬菜——新鲜蕨菜、灰菜、龙葵、五月艾等野菜品种,收获后仅几个小时就会老化。

最“坚强”的蔬菜——马齿苋,一年四季在荒坡野地都能生长,耐热、耐寒、耐涝、还耐除草剂。

最“臭”的蔬菜——鱼腥草,有很浓的鱼腥臭味;紫苏也有很浓的“臭”味。

最“皮厚”蔬果——椰子。

人人有本编蔬记

橄榄、玉米、红薯叶、萝卜,有没有勾起你对故乡的回忆?“蔬果图谱”中记载的蔬果,可以在深圳市场上找到,产地却大多在深圳之外。就像大多数深圳人一样,它们来自五湖四海。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编蔬记”。那是儿时故乡的悠远味道,滑过舌尖,成为记忆中醇厚绵长的一部分。

橄榄:“拜月娘”的贡品

小赖到深圳没几个月,每次在超市看到产自家乡普宁的蜜饯橄榄或是橄榄菜,就会跟朋友说:“这是我家乡产的。”

广东普宁盛产橄榄,深圳超市里售卖的橄榄制品不少是来自揭阳或普宁地区。普宁长大的小赖小时候是个满山跑着摘果子吃的皮孩子。那里的果树丰富多样,有杨桃、青橄榄、杨梅、桑椹等。小赖常常摘了果子,往身上擦擦就直接拿着啃。

每年年底是青橄榄收获的季节。四五米高的橄榄树,小赖爬不上去,就去捡掉落在地上的青橄榄,再拿去集市上卖。那时,青橄榄几毛钱一斤,捡一次青橄榄能卖几块钱。

青橄榄是普宁地区必备的拜月贡品。每逢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普宁人会将青橄榄和油甘、柚子、月饼、葡萄一起放在桌子上,再点上香烛,在桌子前对着月亮祭拜,称之为“拜月娘”。

“‘拜月娘’对于我们来说,重要性相当于春节。”小赖说,每次拜完月娘之后,小孩子都会一哄而上,把桌上的贡品一扫而空,手里揣着几颗青橄榄,一口咬下去,酸酸涩涩,慢慢嚼下去开始回甘,满嘴清香。“咱们客家人喜欢吃这些。”

在普宁,除了生吃外,青橄榄还会被制成特殊的零嘴:将青橄榄像拍蒜头一样拍碎后,配上南姜丝进行腌制,就成了一道街头小吃。

萝卜:儿时的剥萝卜皮大赛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萝卜自然也是深圳人餐桌上的常客。而对来自安徽的小常来说,萝卜还承载着他与小伙伴的美好回忆:剥萝卜皮比赛。

比赛通常在上学途中进行。天刚入秋,添了几分凉意,但不至于被棉衣包裹得行动不便。小伙伴们熟门熟路地从自家田里拔几根萝卜揣在怀里。那是红皮白瓤的萝卜,拔的时候很讲究技巧:叶子稀疏的不能拔,一不小心把叶子拔断了,萝卜就难见天日了;叶子太茂盛的也不能拔,一般这种萝卜稍显老,生吃口感不好。拔萝卜时,得靠近萝卜的根部,将叶子一把抓住,使劲,拔!

接下来的剥萝卜皮大赛为无聊的上学路增添了不少乐趣。这种红皮白萝卜皮厚,可以徒手剥皮。先是在根部撕个小口,就着这个小口就能剥下全部萝卜皮。小伙伴之间会比赛着谁剥得最完整,然后将剥好的萝卜送进口中,一口咬下去,又脆又甜。“拔出来的萝卜如果搁一段时间就会软掉,没那么脆,水分也会流失掉。生吃的萝卜得从地里现拔的才爽口。”小常说,深圳市场上看到的大多都是表面光洁的萝卜,儿时那种沾着泥土“新鲜出炉”的萝卜,只有回老家才能见到了。

红薯叶:妈妈的味道

阿玲在梅州老家有一方菜地,面积不大,却足够供给一家人每天所需的蔬菜。“自家的菜纯天然、无添加,吃着可香了!”阿玲逢年过节回老家都惦记着菜地里的青菜。“老妈都嫌弃我是‘菜篮子’,回家没几天就被鄙视了。”

阿玲说,家里种的红薯叶比深圳市面销售的甜多了。今年国庆回家,阿玲吃上了母亲特地为她收割的红薯叶,这些从秧茎上冒出的嫩叶比深圳市场上售卖的个头要小一点。红薯叶的烹饪过程极其简单,蒜头拍扁,剁成蓉,倒入热油中,炒出蒜香,再把红薯叶倒进去一起翻炒。听着锅中的油与水相遇时发出的“嗞嗞”声,看着被油烟围绕的母亲的身影,阿玲感觉自己在等待的是世间最好的美味。

说到红薯叶,阿玲想起了即将成熟的红薯。客家地区的孩子总会趁着红薯成熟的季节,将田里的红薯挖出来。几个小伙伴齐心协力在田里,用捡来的砖块、泥土砌成一个小窑,留个窑口,用捡来的枯草、柴木在窑中生火。眼看着窑内的砖泥烧得通红,赶紧把刚从地里新鲜挖到的红薯扔进去。小窑在敲击下轰然倒塌,剩下的时间,就静候美食了!

一分钟、两分钟……窑里开始传来红薯的清香,如同寻宝般在滚烫的泥土中翻出红薯,拨开烧得焦黑的红薯皮,金黄的红薯肉热气腾腾,顾不上热,一口咬下去,满嘴是红薯皮的焦香和红薯的香甜。

玉米:赚零花钱的快乐时光

清远英德的一座小镇,藏着Ada的童年回忆。

小时候,Ada站在家里三层楼的天台远眺,能望见金山祖庙远远地点缀在镇上的房屋之中,还能望见环绕着小镇的那片绿油油的田地,那里是Ada童年无忧无虑的乐园。田里种着玉米、花生、空心菜。到了采摘的季节,频繁出现在田地里的人反而是孩子们。Ada和小伙伴们常常受邻居、亲戚之托,去田里采摘玉米。当然,也能顺便赚点零花钱,五毛钱或是一块钱的劳力费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小孩来说,可是不少的收入。

每到夏末秋初,只要孩子们拎着篮子,屁颠屁颠地往玉米地跑去,就说明收获玉米的季节到了。摘玉米不能用蛮力,若使劲儿拔,怕是把杆子掰弯了也成不了事。两只小手握住玉米棒子持续往一个方向旋转,一般转了几圈后,玉米就稳妥地落入囊中。在摘玉米时,时常见到蚯蚓从地里钻出来,就在自己眼皮底下蠕动着,Ada总是立马扔下手中的活,尖叫连连。

摘了玉米还不算完工,还要用小刀将玉米剥成粒。在农田附近的大晒场上,每家每户都会将这些玉米粒铺在地上晾晒。一眼望过去,黄澄澄的一片。Ada说,遇到下雨天最好玩,有人喊“下雨啦”,然后正在忙碌的人们立马从四面八方涌向大晒场,手忙脚乱地将玉米粒收回家,围观的小孩笑成一团。雨水、玉米粒和小孩肆意的嬉笑声,洒满了大晒场。

晾晒后的玉米粒经过碾磨,成了个头更娇小的玉米碎粒。将这些玉米碎粒与大米熬成粥,蒸煮的过程中加入几滴碱水,喝起来又糯又甜,当地人叫它‘麦仔粥’。吃不完的玉米,则被拿去镇上的集市叫卖。

(文、图:汤蕾吴文娟赖犁部分图片由深圳市农检中心提供)

上沙:从沙滩上的渔村到高科技新贵

上沙,从前,它的名字叫“椰树下”,是一个沙滩上的渔村;如今它已经发展成为高科技新贵、滨河路边喧闹的欧陆小镇……

陈飞/制图

创新转型,上沙换上高科技芯,成为科技新贵。这个外表娇俏多姿的欧陆小镇,是外来务工者居住的天堂。

一天内不同的时间段,上沙的景色不尽相同,早高峰匆匆穿梭的天桥人流,日间空巢时街道的闲适,夜幕降临食肆人声鼎沸和广场舞舞姿翩翩……

你在何时与上沙偶遇?

地名历史:海边渔村变科技新贵

现代人喜欢到马尔代夫、巴厘岛、普吉岛一类的海边度假,其实,穿越回几百年前的深圳,你也可以拥有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无敌海景生活。比如上沙的地名含“沙”,据村里古稀老人说,古时候海水把这里冲击成一个很大的沙滩地,上沙就建在沙滩上。

上沙村原名“椰树下”,村内怀德黄公祠所题的“椰树长春”,表达的是族人的良好愿望。上沙村由东村、塘晏、椰树、龙秋、九园5个自然村组成。

上沙、下沙可谓同宗同源,先祖是1多年前唐末的黄峭山。此人曾任浙江、两广的军务,宋朝时先后被追封为侍正学士、刑部尚书、太子少保。黄巢之乱,客家先民进行第二次大迁徙之时,他迁入闽南邵武和平镇。为避免兄弟“相煎”,他命各房只留下长子,其他的子孙到外地创业。上沙比下沙建得更早些,据《上沙黄氏族谱》记载,沙头上沙黄氏,立村已经年左右,开基立业的一世祖为黄金堂。上沙原籍村民均姓黄。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上沙从一个海边渔村,“装上”高科技芯,摇身一变成了“科技新贵”。上沙创新科技园是上沙股份公司打造的城中村物业转型的示范,年开园两个月,就有50家高科技企业签约进驻。“凤凰”带来了改造前13倍的收益,一年后园区企业综合年产值创收10.59亿元。由此进一步加速了社区物业的转型升级。

地名印象:生活的底色蔓延至每一户人家

15日,为了赶去上沙采访,搭上了下班高峰期的公交车,半个多小时的车程,竟塞了一个多小时。在车窗外靓丽霓虹灯的炫目辉映下,被一大波下班人潮挤下了车。经过一个桥洞,原本的黑暗被卖水果小贩亮起的盏盏白炽灯温暖着。

走出桥洞,拥挤而嘈杂,抬头望去,一栋栋住宅楼紧紧相依。穿过两栋楼间一条一米多宽的街道,热闹繁华的“小东门”就在眼前。各式各样潮牌服装店,满足南北吃货胃口的餐厅,还有略显复古的钟表店……

随意走进一家包子店,看到白富美的包子和金灿灿的烧卖,顿感饥肠辘辘。为了迎合晚下班的人们,这些早餐面点居然能在晚上8点多的大街上找到。咬一口肉包子,鲜美多汁。

平日对上沙的印象,是滨河路边静静矗立的欧陆小镇,粉刷得色彩斑斓的农民房外,窗台上火红的簕杜鹃分外娇俏。走进上沙才发现,它是深圳最富生活气息的城中村之一,大小食肆被上班族占领,朋友绕桌而坐,小聚中舒缓一天的压力。

夜幕降临时,远远就能听到上沙文化广场传来的音乐声。“闻名中外”的广场舞在这里找到了舞台,上百人的广场舞团队将广场空白彻底填满。广场舞早已不是中年大妈的专利,大叔、小孩子也跟着音乐舞动起来。广场上空有一个大屏幕在放电视剧,不少大妈一边跳舞一边“煲剧”。另一边,篮球场和足球场紧挨着,男人们在球场上忘我地挥洒汗水。惬意多彩的上沙生活,从上沙文化广场蔓延到每一户出租屋里。

地名记忆:在出租屋看海

“暧昧”是安小姐对上沙的形容,她曾以看客的眼光居住并观察了上沙两年。虽说“小香港”下沙对她的吸引力更大,但从房租考虑,她还是选择了上沙。晚上饭后活动,她会趿着拖鞋踱下出租屋狭小而灰暗的楼梯,穿过一条被大片地摊挤出的杂乱通道,进入下沙灯火闪烁的街口,仿若进入奢华的歌舞厅。

居住在上沙的一大优点,是能见缝插针地在出租屋看海。这得靠运气,安小姐租过3套房,其中两处有此奢华待遇。海景需要耐心地寻找,站在窗前的凳子上凭窗眺望,目光翻越几栋楼高低错落的屋顶,依稀可见深圳湾外的树林、滩涂和海水。用心体会还能感受到风中夹带的海的气息。她常邀请来家做客的朋友一同看海。

(晶报发现记者王小欢实习生林洁惠/文)

↓↓↓↓请点解阅读原文看精彩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baoa.com/jbln/178527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