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派四川、甘肃记者马骥远成江
十年,足以决定人的一生。特别是少年时代的十年。
在甘肃陇南,有一群年轻人,因各种原因家境贫寒。年升入高中,又遇到“5·12”大地震,雪上加霜。就在学业面临困难的十字路口,晶报读者伸出援助之手,资助他们完成高中学业。
今天,当年因抗震救灾而与晶报结缘的陇南少年,大多已经完成学业,走上社会。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或正在成为各行各业的青年才俊,以自己的努力,续写着自己与晶报读者的这段善缘。
当年晶报援助的高中生现在已经步入社会,成为栋梁之才,再回首已经是10年后。
“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的
帮助,最是难忘”
寻访当年曾经受到晶报读者帮助的陇南学子,是记者此次前往陇南作“5·12”大地震十周年专题采访,带去的一个任务。这些学子大多在年前后完成学业,有的继续深造,有的在国内各省市工作,此刻在陇南的不多。
最终在5月11日晚上,晶报记者见到了其中四位。他们是在中国移动陇南分公司工作的罗富红,在陇南市卫生学校任教的王瑞霞,在兰州陆军总院工作的王小娟,在兰州铁道公司陇南工段工作的赵常松。
多年未见,这些同学脸上都褪去了当年的稚嫩,多了几分成熟的英气。
但是,尽管已经过去了十年,他们对这个特殊的年份仍然记忆犹新。
“感谢你们(代表晶报读者)来到陇南这个被重重大山包围的地方,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并没有忘记我们”,赵常松动情地说。
这个已经成为铁路技术人员的文县小伙,说起话来感性十足。
“晶报的叔叔阿姨每年千里迢迢送来的,并不仅仅是助学金,而是精神上的一种支撑”,罗富红也感慨道。
替读者还愿,
晶报发起陇南助学
同学们的话语,让晶报记者瞬间回忆起了年的点点滴滴。当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山河落泪,举国同悲。5月14日,晶报与市关爱办共同发起“地震无情·深圳有爱·捐款赈灾大行动”,爱心账号陆续募集到爱心善款共12万元。
为了用好这笔善款,不辜负读者的善心,时任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编辑陈寅(现为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两次前往陇南灾区,实地寻找合适的援助项目。
在了解到陇南经济相对不发达,“5·12”地震雪上加霜,很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可能因此而辍学的情况后,晶报决定与深圳关爱办联合陇南市教育局,开展“晶报读者陇南助学行动”,将晶报读者捐赠的善款,全部用于资助陇南品学兼优的贫困高中一年级学生。
当年10月28日,“晶报读者陇南助学行动”启动,首批元/人助学金打入名受助学生账户。第二、第三学年助学金分别于年和年的秋季完成发放。
高考,
还晶报读者一个惊喜
高中三年转瞬即逝,年6月,受助学生参加高考,优异的成绩传来,让晶报人和广大读者深感欣慰。当年,康县一中受助学生张永伟以分,成为康县理科状元,被国防科技大学录取。
受助学生中,达到当年甘肃省一本和二本线的,总计6人,在所有受助学生中,占0%以上,升学率高于当年甘肃省和陇南市整体水平。
当年8月1日,张永伟应晶报邀请来到深圳,与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编辑胡洪侠一道,参加晶报创刊十周年的庆祝活动。
他们,
以各自的方式继续前行
晶报读者的助学为期三年,但晶报和受助学生的缘分不曾因助学的结束而中断。
考上陇东学院的受助学生杜俊凯,因经济因素学业又面临困境,晶报记者得知情况后联系深圳著名爱心人士廖育祺对他进行点对点资助,帮助他完成本科学业。雪中送炭,激发了杜俊凯加倍的学习激情。年他经过刻苦努力,考取了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
受助学生中继续深造的不在少数。文霞从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毕业后,被保送山东大学法律系研究生;孟美丽从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取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
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本科毕业后走上社会,杭州、成都、兰州、陇南等地,都有“晶报读者陇南助学行动”的受助学生,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的诚实、踏实,奉献国家,奉献社会,给社会带去积极的力量,我想这就是我们对当年帮助过自己的晶报读者的回报!”在中国移动陇南分公司工作的罗富红同学说道。
●王小娟
毕业院校:甘肃中医药大学工作单位:兰州陆军总院
十年前的“5·12”大地震,对我们造成心理上很大的创伤。就在我们感到无助的时候,“晶报读者助学行动”让我们得到帮助,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意识到,让我们知道了自己并不孤单,知道了什么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此,对晶报和晶报读者,我一直心存一份感恩。希望晶报越办越好,希望晶报读者平安健康!
●赵常松
毕业院校:兰州交通大学铁道技术学院工作单位:兰州铁路公司陇南工段
感谢你们(代表晶报读者)来到陇南这个被重重大山包围的地方,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并没有忘记我们。这份情谊,我一直记着。陇南盼了多少年的铁路,现在终于通了火车。我从事铁路探伤检测工作,保证铁路运行安全,让铁路为陇南这个地方造福,这是我作为陇南走出去的学子对家乡的回报。
●王瑞霞
毕业院校:温州医科大学工作单位:陇南市卫生学校
年是难忘的一年。地震给我们带来了伤害,但我们也感受到了四面八方的温暖,中考是在解放军搭建的帐篷里考的,解放军叔叔为我们站岗。升上高一之后又得到了“晶报读者陇南助学行动”的帮助,我觉得我们并不孤独,并不无助。我想,只有不断努力才能不辜负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我现在这份工作是自己考上的。对于学业,我也还有点想法,争取能够在更高的平台上继续深造!
●罗富红
毕业院校:南京工业大学工作单位:中国移动陇南分公司
上高中的时候,每年10月或11月都十分期待,期待着晶报读者助学的相关活动。我觉得晶报的叔叔阿姨每年千里迢迢送来的,并不只是助学金,更是精神上的一种支撑。他们和我们谈世界、谈人生、谈理想,让我们对未来有一份信心,对世界有一份憧憬。这对我们这些山里的孩子很重要。今天,我们走上了工作岗位,首先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做人,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工作上,诚实做事,踏实做人,奉献国家,奉献社会,我想这就是我们对当年帮助过自己的晶报读者的回报!
震后十年,再访北川
用什么词语定义今天的北川
年的那场特大地震
把北川老县城顷刻夷为平地
名同胞遇难,人受伤,人失踪
人致残,全县基础设施毁于一旦
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亿元…
时隔十年今天的北川,是一个重生的北川坚强的北川新北川县城航拍。
新县城:重生的北川
我们找到了张康奇。从被堰塞湖淹没的漩坪乡党委书记到北川县招商局局长,县经济合作局局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采购中心主任,永昌镇镇长,这位羌族汉子经历了北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过程,像很多北川人一样经历了失去亲人的悲痛,也见证了北川从灾难中重新站起的悲壮。对北川的这十年,他的感触或许是最深刻的。
“作为一个县城,我们的基础设施是十分完备的;我们的学校、医院、文化设施在县城当中是十分齐全的;我们的图书馆在全国县级图书馆是藏书最多的”,在灾后重建中亲身经历多个单位、多个岗位的他,对北川当下的情况如数家珍。
确实,今天的北川,是一座崭新的县城。北川新县城位于安昌镇以东约两公里处,处于黄土镇与安昌镇之间,距离老县城2公里,北川新县城紧邻安昌河,依山傍水,自然条件优越,可建设用地8平方公里左右,新县城所在地取名初定为永昌镇。永昌镇是新北川版图的第29个乡镇,名字取相邻的永安、安昌两镇首尾一字,寓意着北川新县城和全国一样,永远繁荣昌盛。
北川新县城是我国历史上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规划层次最高、施工组织难度最大的一项工程,汇集全国资质最高的设计单位50多家、多名院士参加的论证会余次、超过0人次的专家学者参与设计,且个项目同时启动,一年多的时间就全面竣工。
新县城建成后,北川县致力于集聚人口、完善功能、彰显特色。在完善核心区的同时,重点建设滨河地区,城市中心区以及丘陵区。通过职业培训,教育移民促进北川山区人口进一步向新县城流动。预计到年新县城总人口达到7万人,总用地面积7平方公里,达到汶川大地震之前老县城的倍。
发展:奋起的北川
我们从北川县政府拿到了这样一组数据: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9亿元,年均增长12.9%,是震前的.81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4.51亿元,年均增长24.1%,是震前的8.67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84亿元,年均增长17.7%,是震前的6.0倍;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2.62亿元,年均增长11.4%,是震前的6.85倍;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7亿元,年均增长18.6%,是震前的5.50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年均增长14.1%,是震前的.7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年均增长1.9%,是震前的4.17倍。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关爱和支持下,北川从地震的废墟上站了起来!
北川人:坚强的北川
●张康奇:坚强,是北川人的生活方式
找张康奇采访并不容易。
担任过最早受到堰塞湖侵袭的漩坪乡党委书记,北川县招商局局长,县经济合作局局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采购中心主任等职务,现任永昌镇镇长,每年5月12日之前,都是他最忙的时候,今天大地震十周年,更是千头万绪。
终于,在忙完一天的工作之后,张康奇在晚饭餐桌上简短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北川永昌镇镇长讲述他们奋斗的十年。
从新北川的建设,到北川精品农业示范区、通航产业创新区、应急产业先行区、文化旅游引领区四个产业区的开发,再到北川今后的发展规划。张康奇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了解完这些内容之后,晶报记者鼓足勇气问了一个沉重一些的问题:5月12日快到了,而且今年是大地震十周年,这一天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又将如何度过?
十年来,这位在地震中失去了包括妻子女儿在内的8位亲人的北川人,都是如何度过这个日子的?
张康奇沉默片刻,对大多数北川人来说,这一天都有着特别的意义。我失去了8个亲人,但说实话,我不是最惨的,至少我没有看着这一幕发生。有很多同事,他们当时在县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遇难而束手无策。他们比我更惨。但是他们还是坚强的生活、工作着。坚强,已经是北川人的生活方式。
张康奇说,5月12日那天,他会带着妻子和儿子去老县城,祭奠逝去的亲人,也会告诉儿子,你有一个姐姐在地震中离去了。这些,都是北川人生活的一部分。
●成兴凤:为了儿子,好好活着
每年次来到北川老县城遗址,在儿子遇难的地方挂上一张横幅,在上面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多年来是北川人成兴凤的一种习惯。
成兴凤开了一家中医理疗店,很拼很坚强。
“有人跟我说,你不要老是走不出去(儿子遇难)这个事情,其实我不是走不出去,这恰恰是支撑我好好活着的一种动力”,成兴凤对晶报记者说。
成兴凤的儿子贺川,十年前在北川中学初中部读书。地震发生时,因为学校紧靠大山,地震时校舍几乎顷刻间被滑落的巨石掩埋。
“他16岁,跑得很快的,怎么会跑不出来呢?”事隔十年,成兴凤还念叨着,但是,事实是残酷的,她不得不接受儿子已经永远离去这个事实。
每年在春节、儿子生日、5月12日给儿子写一封信,并且印在条幅上,挂在儿子的学校遗址,成了她这十年的坚持。在她心中,儿子在另一个世界成长着,他现在已经26岁了。所以,在今年春节的信中,成兴凤写到:“时间过得真快……,贺川,你是男子汉了,你一定要坚强……”
很多人以为,沉浸在对儿子的思念之中,会让成兴凤消沉。其实恰恰相反,成兴凤这十年是很“拼”的。她在工地里推过车,开过饭店,最后自学中医推拿,成了一家连锁中医推拿诊所的北川总代理。“房子、车子都有了”,成兴凤说,既然她冥冥中在跟儿子进行隔空对话,她也相信儿子在以某种形式看着她,因此要好好生活,为了儿子。
经历过灾难,让成兴凤对生命有着异乎寻常的珍惜。女儿在乐山市歌舞团当舞蹈演员,有一次出国演出,飞机颠簸得很严重,成兴凤知道后,就执意让女儿辞掉工作,回到北川。她不想让女儿冒任何在她看来危及生命的风险。这一点,谁也拗不过她。
记者手记
让重建信念覆盖悲痛回忆5月的北川地震遗址沉浸在蒙蒙细雨中,人们穿越县城的山路,道路两旁茂盛的枝叶与雨雾叠加,画面变成灰色调,这样的色调正是北川居民现在的精神状态——日子得过好,但悲痛变成了灰郁。
在地震一周年的时候,漩坪乡某村的村主任王文军在临时安置房旁边转来转去,见到街坊显得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失去爱女的悲痛,环绕在他的生活,他一度无法工作,夜里以泪洗面。
时间可以让悲痛减轻,地震周年的时候,王文军兴奋地拨通了远在深圳记者的电话,说他已经种了十几亩玫瑰花,上海的工厂问他要玫瑰精油,销量飙升,供不应求,他迅速带领地震中的村民再次走上致富之路。酒醒时分,还是会想起失去女儿的痛苦。
与此同时,在地震中失去多名亲人的永昌镇张康奇,毕竟经历过大风大浪,拥有较好的情绪控制力,他此时是北川招商局局长,面对失去亲人,人生百态,无心留恋,一心想要将外资引入北川,把北川建设得更美好。经过他和同事们的努力,新北川城市迅速崛起,灾民搬入新房,一切又重新开始。与王文军一样,在夜深人静时,无法控制失去亲人的情绪,他知道,第二天太阳升起的那一刻,跟随他重建新城的村民需要看到自信、充满活力的他。
7年之后,王文军的玫瑰园已经扩大到数百亩,产值数百万,他已经从思女心悲中脱离出来。当他迎着小雨,采摘着玫瑰,再次哼唱起:“让我们踏上云端,更接近那蓝的天,最高的山峰就在眼前……”
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张康奇已经成北川主城区永昌镇的镇长,新的北川县城高楼林立,基础、生活设施完善,拥有众多国内县市不具备的科研能力,当地居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与张康奇聊了许久:“是重建的信念和精神推动我们这10年的发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