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有多爱吃辣,就代表着我们的味觉是如何被当下快速、重油、重盐的食物所统治的。趋于无限的外卖与满大街的馆子为时代提供了无数的味道,但这些味道却磨平了我们对味道的细微感受,提高我们的阈值,并倒逼我们去寻找味道更重、更加能刺激到我们的食物——但也就在同时,我们却愈发难以去感受和体验每一种味道最本质的时刻,而是囫囵吞枣一般全盘接收。
我们的视觉也同样如此。数字化的图像时代,每个人从一早睁眼开始,便主动或被动地进入到图像的宇宙中。观看、查询、分享、上传,而当一天结束,每天有超过三十亿张图片被发布在社交网络上。观看、实践、思考,乃至经济活动都架构于其上,并深刻地影响着从每一个人到整个世界的运行方式。无论是从何种角度,“仿佛已没有更多空间,图像间也没有任何空隙”。
近日,作为第十五届中法文化之春的重要组成部分,红砖美术馆展览“图像超市”正式“开业”。由彼得·桑迪、伊曼纽埃尔·阿罗亚(EmmanuelAlloa)、玛尔塔·庞萨(MartaPonsa)组成的策展团队,以“超市”作为隐喻,从图像的“库存、原材料、劳作、价值、交换”五个角度出发,带来39位/组艺术家的50余件作品,从不同视角来审视“图像经济”的本质。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红砖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资深研究员乔纳斯·斯坦普(JonasStampe)所撰写的深度评论文章。他从艺术史的视角出发,为我们解读本次展览,以及展览背后关于“图像”的意义。
▲红砖美术馆“图像超市”展览视频
▲红砖美术馆海报外景
▲《ELA75/K系列(抹不掉)》西尔维·弗勒里,,红砖美术馆“图像超市”展览现场▲红砖美术馆“图像超市”展览现场▲《你是人类吗?》阿姆·巴托尔,,红砖美术馆“图像超市”展览现场▲《盖瑞图像》杰拉迪内·华雷兹,,红砖美术馆“图像超市”展览现场▲展览现场“图像超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当代摄影艺术机构之一——法国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所举办的一场极为重要的展览。然而由于疫情,这场展览在巴黎只展出了一个月就不得不关闭了。如今,它在北京的红砖美术馆复活了,也让首都的艺术和摄影爱好者们有机会来探索这样一场非常独特的展览。“图像超市”的概念基于法国音乐学家和哲学家彼得·桑迪在其年出版的《可见物超市:图像的普遍经济》一书中所阐述的图像经济学概念。在书中,桑迪探讨了观看是如何参与进巨大的市场中的。他使用了巴西经济学家吉尔森·施瓦茨(GilsonSchwartz)创造的术语“图像经济”作为定义,即"关于图示、信息和知识的经济"。作为一个有效的术语,图像经济融合了经济和图像,敏锐地捕捉了我们对图像的感知是如何被当代经济体系所塑造的。在文章中,桑迪解释了"图像经济"不能仅被归结为资助图像生产的系统,或者仅是包含着图像分配的泛泛经济。他的意思是说,这种经济也存在于图像内部形式、质量的管理和分配中,以及图像的可见性中。
▲法国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馆长昆汀·巴耶克(左下)、主策展人彼得·桑迪(上中)、联合策展人玛尔塔·庞萨(左上)在巴黎连线参与红砖美术馆“图像超市”展览新闻发布会▲法国驻华大使罗梁先生在红砖美术馆“图像超市”展览新闻发布会现场▲红砖美术馆馆长闫士杰(左一)与法国驻华大使罗梁先生在“图像超市”展览开幕现场▲展览现场,红砖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资深研究员乔纳斯·斯坦普(JonasStampe)为法国驻华大使罗梁(LaurentBili)、法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法国文化中心主任高明(Mika?lHautchamp)、收藏家程昕东等导览本次在红砖美术馆展出的展览是对艺术广泛而深刻的展示,它涉及了那些在快速互联网时代中与图像的饱和、经济、交换和流通有关的问题。桑迪与伊曼纽埃尔·阿罗亚(EmmanuelAlloa)和玛尔塔·庞萨(MartaPonsa)共同策划了本次展览,他们试图探索那些"与图像经济有关的图像"。本次展览是一场视觉盛宴,探讨了在全球化的图像时代关于可视性的相关问题。展览共呈现了39位艺术家和团体的作品,其中不乏当代超级明星的身影,如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Cattelan)、苏菲·卡尔(SophieCalle)和安德烈斯·古斯基(AndreasGursky),也有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如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Moholy-Nagy)和伊夫·克莱因(YvesKlein)。使展览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它还包括了一些新兴的、不太知名的艺术家,如马来西亚行为艺术家秋雅(ChuyiaChia),以及NFT的先驱凯文·艾博施(KevinAbosch)。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选择在形式、主题和媒介方面是不拘一格的,但在概念上总共分为五个主题:库存、原材料、劳作、价值和交换。无论是从空前巨大的存储空间、原材料的稀缺性、劳动及其异化为有形的形式,还是从新的价值表现形式如加密货币来看,这些主题都表达了对目前动荡经济的批判性。
▲《盗版电影院》DISNOVATION.ORG,–,红砖美术馆“图像超市”展览现场▲《干扰》塔伊西尔?巴特尼基,-,红砖美术馆“图像超市”展览现场▲《自你出生》伊万·罗斯,–,红砖美术馆“图像超市”展览现场▲《点击工人》马丁?勒?舍瓦利耶,,图片由艺术家和巴黎茹斯企业画廊提供?马丁?勒?舍瓦利耶▲《城市迷彩之手机》,刘勃麟,,爱普生艺术喷绘Xcm“图像超市”是一个高度视觉化的展示,就像一个镜头,我们可以通过它看到并反思当今的数字图像技术及其有限的复制和传播能力。许多展出的作品已经成为了当代艺术的杰作,比如埃文·罗斯的《自从你出生以来》,在其中艺术家呈现了女儿出生后所访问过的所有网站的图像拼图;或是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的《亚马逊》,以及刘勃麟的《手机》,这些只是观众可以在这场图像的密集盛宴中所能体验到的众多作品中的三件。红砖美术馆馆长闫世杰选择将这个展览带到北京,是因为无论是从它所提出的观念问题,还是从它所展出的这些具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来看,他都认为这场展览既具有独特的可能性,自身也是一场重要的活动。的确,这是一场重要的展览,对于任何一个对当代艺术感兴趣,或试图反思数字图像对我们生活和社会影响的人来说,都不应该错过。
▲《提款机》苏菲·卡尔,-,红砖美术馆“图像超市”展览现场▲《无题》莫瑞吉奥·卡特兰,,红砖美术馆“图像超市”展览现场除了图像经济,展览还以一种巧妙的方式提出了一些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而出现的当代问题:特别是今天的复制图像是如何以全新的方式塑造我们的思想和欲望的,以及在一个由短信息和浅层信息主导的时代,文字是如何变得不那么重要、甚至是过时的。持久的观察和思考已经消失了,但是,图像的爆发也创造了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即扫视。这种一瞥式的观看伴随着另一种更仔细、更深层次的观看,而在这种观看中,观众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来观看艺术作品,并把自己放在其中,创造出一种艺术自拍。但在此时,被观察和最终组成的是一个全新的图像,而重点则是自我本身。
▲《编织未来》,秋雅(ChuyiaChia),-,行为作品录像及青蒜编织裙,行为持续三周▲《万得城》安德烈斯·古斯基,,红砖美术馆“图像超市”展览现场毫无疑问,“图像超市”与瓦尔特·本雅明史诗性的文章《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有关,后者探讨了艺术品的灵光和复制性给欣赏带来的变化。本雅明在85年前写的东西仍然是正确的,但今天我们失去的似乎不是艺术品的灵光,而是我们自身与图像相联结的独特感受——在另一方面,仿佛也不再存在单一的、“灵气浓郁”的图像可供膜拜。这是一种当代性,就在我们的口袋或手中,时间和地点被转化为一种永远存在且无处不在的直接性。
▲《货物崇拜》,玛莎·罗斯勒,-,彩色照片形式的摄影蒙太奇▲《重复的机制》,李浩,,艺术微喷▲《悬于一线》安娜?维托莉亚?穆西,-,红砖美术馆“图像超市”展览现场
“图像超市”中的许多艺术作品通过能量、质量和数量所带来的影响增强并引发了人们的认识。但在同时,它也讨论了我们与当代图像流的关系:即我们每天在屏幕上看到的复制图像是如何与我们的眼脑每天记录的现实生活图像相融合的。复制与现实的关系可能不会被消除,而是变得更加复杂,更加耐人寻味。但在另一方面,由于数字幻觉的存在,图像的真实性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低。
▲Beeple,Everydays-TheFirstDays.Soldfor-$69.3millionBeeple/Christie’s有趣的是,自年2月在法国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的展览开幕以来,数字图像的图像经济已经完全改变。年3月11日,NFT像一枚重磅炸弹击中了艺术界,佳士得拍卖了一件数字的、可复制的、免费的、易于下载的jpg图像文件,即Beeple的《Everydays—TheFirstDays》。这样独特的一件作品以万美元(人民币4.2亿元)的惊人价格售出。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艺术在经济价值领域的标志从根本上改变了。一瞬间,之前没多少人听说过的NFT出现在了每个人的嘴边。一件数字艺术作品怎么可能以如此高昂的价格出售?当想到它还具有与人们可以免费下载的图片完全相同的质量时,这似乎更加不可能了。然而,NFT在艺术和货币价值方面引入了几个新的概念,比如它开创性地将审美欣赏和经济价值分开。“图像超市”同样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与这些极新的概念相联系,但同时也将观众带入需要讨论的问题中:一张相同的图像如何能够既是免费的,又价值4亿多元的?我们可以慢慢想一想这其中的含义。而它的典范意义在于,通过引入“经济灵光”的新概念,它完善了本雅明所说的“灵光”。
▲《寻址能力》杰夫?盖斯,,红砖美术馆“图像超市”展览现场▲《免税艺术》黑特·史德耶尔,,红砖美术馆“图像超市”展览现场在"图像超市"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场展览同样延续了红砖美术馆一如既往的品质:广泛、多样、有吸引力,同样也可以与社交媒体紧密相连。当然,它的高质量使其同样成为了一场关于创造意识的教育性展览——“图像超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由来开始关于图像经济和经济图像,关于NFT的潜力,以及关于当代艺术未来的讨论。在这个由速度和简单思考,智能手机的照片和视频,以及点赞和图像包所主导的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处于怎样的位置,又将走向何方?“图像超市”不是为了给出答案,而是为了提出关于如何找到理解不可能的方法的艺术愿景。事实上,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间里,社交媒体上已经创造了2亿张新的数字图像,它们无不试图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思想。
关于策展人
彼得·桑迪(PeterSzendy)于年获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授予的音乐美学博士学位,现任布朗大学比较文学与人文学系教授。他曾是巴黎南泰尔大学副教授与研究主任、纽约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访问教授,以及特斯拉斯堡第二大学副教授。桑迪著有多部作品,包括《可见超市:关于图像的普遍经济》()、《点的作用:体验标点符号》()、《世界末日电影:与其他世界末日》()、《热门:点唱机哲学》()、《隔墙有耳:间谍美学》()、《魅影:音乐之躯》()与《侧耳聆听:耳朵的历史》(让-吕克·南希作序,)等。伊曼纽埃尔·阿罗亚(EmmanuelAlloa)是圣加伦大学哲学系的研究主管与巴黎八大的美学讲师。他是巴黎一大与柏林自由大学联合培养的哲学博士,研究主要专注于欧陆哲学与美学,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