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

您现在的位置: 晶报_晶报简介 > 晶报广告 > 曹林在唯ldquo10万rdq

曹林在唯ldquo10万rdq

发布时间:2020-9-5 15:07:28   点击数:

.08.30

第次推送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拿到一个麦克风,开一个公号就可以评头论足天下事,因此出现了太多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产生的过度评论。在“咪蒙新闻学”被奉为“新闻成功学”的葵花宝典、唯“10万+”是图的时代,“健全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守卫自己的三观,更要用自己的作品去守卫这个社会的三观。尊重逻辑,守卫三观,与流量保持距离,老老实实地写评论,保持事实、知识和思想的诚实,去确定事实,确定逻辑关系和数字关系或文化价值的内在结构,让“略显笨拙和踌躇”的思维、思想在热点的空气中深呼吸,在大众停止思考的地方多思考半小时。

做一个知识上诚实的评论教员

文/曹林

真是对不起,怪我懒,这本书早就该修订了。评论写作的理论框架和技巧范式虽然是稳定的,但时事是快餐,热点是速朽的,第一版书中的很多案例都过时了。作为一门有着很强实操性,必须依附时事案例的课程,一本冠以“时评”之名的讲义,必须跟上时代、时事、时间的节奏,把时事基因融入评论写作的方法论中。

曹林

米尔斯在《社会学想象力》中的一段话常被社会学家引用:不断联系个人关怀与公共议题,而且任何重大问题都必然放在历史(时间)的视野和全球(空间)的架构中考察。——其实,不仅社会学研究需要这种“想象力”,时评写作更需要这种勾连个人关怀和公共议题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需要时事的激荡和活络。“时事”不仅是评论写作的一个“由头”,因时而论,因势而新,时评写作是一种离不开“热点”的文体,它让“略显笨拙和踌躇”的思维、思想在热点的空气中深呼吸,在大众停止思考的地方多思考半小时,然后写上字。

我在北大讲授新闻评论课程已有8年,同时在人大开设评论课也进入第二年。春季在北大,秋季在人大,与中国最优秀的一群年轻人为伍,影响他们的同时,也被他们所感染,每周两小时的课程是我每个星期最快乐的时光。讲了8年,理论框架已经很成熟,但每次课程的课件我都会重做,必须把新近一周发生的时事融入课件之中,以最新热点为案例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几年前发生的事作为案例,学生是无感的,新近发生的事,他们身在热点的舆论场中,了解热点的基本面和“讨论点”,但自己又没有深入地想过。这种带着时事温度的案例是活络学生思想最好的话题,在课堂上形成了一个有感染力的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

在回答“为什么每代人都要重写历史”这个话题时,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我们每一代人都需要重写历史,因为每个时代都会产生新问题,探求新答案。另一位史学家希尔说:每一代人都要重写历史,因为过去发生的事件本身没有改变,但是现在改变了,每一代人都会提出关于过去的新的问题。评论写作的方法论没有变,但时事变了,必须基于新问题、新案例而进入评论写作的框架中。此次修订主要是加入了一些最新的案例,与时俱进,保持案例的新鲜度。

另外修订的部分内容是增加了北大课堂的一些讨论实录,思想的火花很多时候是在讨论中迸发的,评论写作需要保持这种思想的活性。理论一总结出来,可能就成了教条,但愿课堂讨论能让梳理出来的理论保持那种能让人“举一反三”的活性。其中我还加进了一些与学生的通信,主要内容是帮学生修改评论,以及为什么这么改,为什么有些内容必须“舍得放弃”,如何找到评论的抓手,标题如何让人眼前一亮等,来来回回的邮件我都保存下来了,这也是带着“课堂活性”的案例。

《时评写作十讲》第一版第二版

还有,此次修订删掉了原先批判传统新闻评论教育的内容,这部分也是原来少华老师在第一版序言中觉得不太妥当的内容。确实,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越发理解了少华老师说的“一本书打不垮现有的评论教学体系,只会帮助它吸收更有生命力的东西”。那时候年少轻狂,觉得自己的想法很牛,前辈的思想都落后了,现在看来,真的太肤浅了。前段时间看希尔斯的《论传统》,我更加意识到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们也都终将成为自己曾经鄙视的传统,我们都活在传统的掌心中。

我想起那个有意思的段子,描述的是学者写论文的过程:初定下选题的时候,有一种改写整个学术史的幻觉和冲动;开始写的时候,有一种困难重重、在所不惜的坚韧;写到一半的时候,有一种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痛苦;写完了之后,终于明白自己就是一个学渣。——说真的,我当年写《时评写作十讲》的时候,真有那种“改写整个评论学术史的幻觉和冲动”,但教了近十年书,读了一些文献后,才知道自己的无知。越读书,越深入这个专业的知识殿堂,越看到自己的知识欠缺。

修订有变,当然,更多的是不变,《时评写作十讲》的基本框架没有变,毕竟,无论时事和时代如何变,评论写作基本的方法论不会有太多变化。这几年正是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和传统文体的狂飙突进的几年,脸上写满“10万+”欲望的新媒体文风,似乎要改写所有传统新闻写作、评论写作、特稿写作的方法论。结构似乎越来越不重要,“一句一段”割裂了传统评论的完整,逻辑被煽情、修辞、带节奏所碾压,标题变得越来越“妖艳”和“狰狞”,角度成为“为流量而流量”的婢女。新媒体上那些“10万+”爆款评论有个共同的特征:情绪化、反逻辑、碎片化、三观不正。文章越写越长,堆砌金句,却经不起推敲,缺乏真正的思想含量。

这时候,评论写作更需要保持不变的能力,尊重逻辑,守卫三观,与流量保持距离,老老实实地写评论,别把读者当“韭菜”,保持事实、知识和思想的诚实。想起韦伯在《以学术为业》中那段充满思想感染力的演讲:一个教师所应当做的,不是去充当学生的精神领袖,不是立场鲜明的信仰灌输,而是尽力做到“知识上的诚实”,去确定事实,确定逻辑关系和数字关系或文化价值的内在结构,因为没有对手和不允许辩论的讲台,不是先知和煽动家应待的地方。

讲台如此,笔政也是如此,鼓吹、煽动和带节奏是在封闭读者和学生的心灵,让人变得愚蠢,让人“韭菜化”。评论应该是一种让人变得开放和聪明的文体,不是灌输读者以教条和结论,而是向读者提供让他们作出明智判断的事实、角度和思维方法。

年6月于北京未名湖畔

本文节选自曹林老师给《时评写作十讲(第二版)》写的后记,此书第一版出版后赢得读者厚爱,被不少新闻院校当成评论教材,销量超过10万册,这是第一次修订,已于年7月出版,京东、当当、微店、天猫等网店都已上架销售。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曹林,江苏扬州人,《中国青年报》编委、高级编辑,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兼职教授。7次获中国新闻奖,第五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得主,著有《时评写作十讲》《时评中国》《不与流行为伍》《快时代慢思考》,是多家报纸和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同时在北京大学新闻学院讲授新闻评论课程,在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数十所大学做过演讲,给多个单位做过媒介素养和新闻发言培训,课程很受学员欢迎。

向上滑动,启阅更多!

新媒体时代时事评论的八大弊病

01

文/曹林

当下的媒体生态中,可能没有哪一家媒体不重视评论,没有谁会轻视评论对一家媒体的重要——过去常说“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强调的主要是评论的政治性和引导性,而今天很多媒体重视评论则更多出于务实追求:其一,新媒体冲击下,媒体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受到威胁,很难与以秒计算的新媒体比快,重大事件发生后,新闻会在1秒内在全网刷屏,抓独家新闻的成本越来越高、收益越来越低,而评论这种文体却可以避免这种冲击——新闻事实只有一个,却有很多可以评论的角度,所以很多时候媒体对新闻的竞争成了观点的比拼。其二,评论生产的成本远远低于一条新闻,从出差到采访,记者采写一则报道需要耗费很大成本,而评论的成本主要是评论员的脑子。其三,全媒体时代,新闻信息对于读者是过剩的,社交平台上的评论也多是浅薄的、碎片化的口水,这时更凸显出深度评论的重要性,很多读者看报纸时都首先翻第二版的评论看——新闻信息早在网上和手机上就看到了,看评论就是看它是怎么分析同一事件的。人们往往也通过评论的风格来判断一家媒体的气质和风格,比如评论之于中青报,评论之于《环球时报》,评论之于《新京报》。

新媒体冲击下,评论受到重视,评论员受到重用,评论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评论版不断增加和前移,评论稿费不断提高,很多媒体都在重金打造评论品牌和评论员品牌——为评论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氛围。然而由于很多条件的约束,评论整体水平的提升与舆论对评论的重视程度并不匹配,存在很多问题。本节内容意在分析当下时事评论的几大弊病:

1.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

人们习惯称赞评论写得快的人倚马可待,新闻出来后,评论能立刻成文。评论员私下曾有过速度的比拼,据说有评论员最快10分钟便能敲出一篇千字评论。很多都市报的社论编辑都熟悉地掌握了作者的写作速度,遇到急事,或者“午夜凶铃”深夜毙稿,知道约谁能在半小时内拿出一篇像样的评论填版面。某家每天有数个评论版的媒体特别强调评论的时效,宣称只评当天事,除了系列评论,绝不评隔天的新闻。评论写得再好,评的是隔夜新闻,也不会用。

这种对新闻和时效的过度追逐,破坏了评论生产的规律,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一,评论很肤浅,追求第一时间的快而放弃了深刻,思考是需要时间的,第一时间产出的很多快评只剩下肤浅层次的站队和为评而评的仓促判断,缺乏知识和思想含量,很容易沦为没有营养的快餐和垃圾信息;其二,评论的仓促判断常被反转新闻“打脸”,事实浮出水面是需要时间的,冷静观察和理性判断也是需要时间的,追时效的判断则不顾这些,常常跑在真相的前面而“迫切归因”,误导公众——评论不断被反转新闻“打脸”,或者评论不存在的事实,对评论的公信力是很大的伤害;其三,第一时间的判断往往是情绪化的,充满情绪的评论往舆论场中输入的不是静力量,而是加剧社会戾气的情绪泡沫。

比如,复旦学生投毒案刚发生,投案动机还不清楚,案件还在调查中,第二天就有很多评论迫切归因,反思大学教育的人格缺失、独生子女带来的问题、大学人际关系冷漠等问题,跑在警方调查和新闻报道之前仓促评论。还有漳州PX项目发生爆炸后,立刻有人说“这证明了PX不安全”,或说“当初厦门抵制对了”,或说“国外安全国内不一定安全”。这些判断都很仓促,不妨先等等事故原因的调查报告,看看到底是偶发因素下的人祸导致,还是PX本身的不安全性导致。过度追求时效滋生了“迫切归因”的思维强迫症,事故一发生,即使信息很少,媒体也会立刻归因归咎。从成都女司机被打到“女大学生自称扶老人反遭讹诈”的一系列反转新闻中,一些评论也都在追逐时效中成为笑话。

我总有一种感觉,很多事件发生后,急于评论的自媒体太多,而调查记者太少,舆论场里充斥着想通过评论表态的人,可因为做调查的记者太少,或者调查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事件发酵的速度和自媒体评论的速度,导致事实不够用,出现了太多事实不清的情况下产生的过度评论。

自媒体带来的一个福利是,人人都拥有了一个麦克风,评论变成一个门槛越来越低的工作——开一个公号就可以对天下大事评头论足。这种自媒体格局带来的变化就是,导致了公共事件发生后的声音爆炸。一旦某个事件触动了公众痛点形成热点,自媒体立刻闻风而动,各种声音制造的话题助推热点变成沸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baoa.com/jbgg/178428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